洋务运动是积极还是消极Why?

热心网友

任何事物均有其正反两面,特别是对于历史事件,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这是洋务运动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40、50年代,范文澜、胡绳等人认为洋务运动无进步意义可言。60年代,姜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洋务派对早期民族资本的发生和发展,曾经进行过一定的扶持和保护”,“在客观上从各方面替民族资本打开了道路”。(注:姜铎:《试论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文汇报》,1961年12月8日。)80年代后,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日益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评价洋务运动这样的老话题仍然是史学论坛中争论的热门话题。关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是否定说。持此说者以刘大年、方衡、高永生为代表。刘大年认为:洋务运动中“所办的工业,丝毫没有改变、没有减轻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也丝毫没有改变和减轻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相反地,是成了维持、加强那种压迫、剥削的力量。”(注:刘大年:《当前历史研究的时代使命问题》,《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3期。)方衡、高永生也认为:“中国近代没有助长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任务,也不可能把发展资本主义任务与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并列,所以洋务运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注:方衡、高永生:《再论从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看洋务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另一种是肯定说。持此说者以李时岳、胡滨、徐泰来、夏东元为代表。他们以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研究洋务运动,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进步意义运动的结论。李时岳、胡滨认为,洋务运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缓慢地逐步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在暗地里或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注: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21日。)徐泰来认为,洋务运动“首先开始创造新社会的物质条件,并且还开始为新生产力方式的建立开了一个头”,“它为中国历史提供了标志一个崭新时代具备的几乎所有的新事物,这就是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注: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关于洋务运动研究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2期。)近年来,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尾声论》中从历史发展规律中考察洋务运动,指出:“不能不承认封建主义土壤里成长资本主义的第一个飞跃是洋务运动所促成的,是洋务运动缩短了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航程。这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就是洋务运动的莫大成功。”(注:夏东元:《洋务运动尾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持赞同意见的还有孔令仁、陈旭麓、吴雁南等人。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洋务运动的讨论已是硕果累累,成绩显著。它不仅纵深着眼于研究中国近代史,而且多侧面、多视角地波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研究,对新课题的进一步开发和拓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随着洋务运动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思路不断转换、研究层次不断提高,我们相信,洋务运动研究将永远保持其独具的魅力。。

热心网友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教育老用标准答案也是如此,不过消极的多一点。

热心网友

自然是积极的,评价一个事物的积极消极与否并不是由其结果成功与否决定的,只要它能对当时社会产生好的影响而又不阻碍社会发展就值得赞扬. 从甲午战争的结果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可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也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就连"洋务运动"本身这个名字都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中国人从此不在用"蛮夷"来称呼洋人了,这是民族世界观的一种进步.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但我们也不应否定它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热心网友

积极的

热心网友

积极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一次主动寻求强大的方法,但是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洋务运动根本不能改变也不想去改变中国腐败的政治局面,所以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次改革的积极面。对,洋务运动就是以林则徐那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实施的,但是他们起码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了,他们开始了解到中西放存在的差距,并且是主动的想要缩小这差距,是“主动”。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帝国注意垄断我国经济的局面。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这是积极的吗?

热心网友

出发点是积极的,实施上困难太多导致失败

热心网友

积极使中国开始世界从封闭走向世界,使中国有了第一批现代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族工业和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