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开始流行一些词。这些词也不知道是从哪冒出来的,是谁发明的,有什么根据?但很快被大家所钟情并迅速流传开来,成为很时尚的词汇。甚至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也被使用了。 本来汉语是以表达细腻著称的。但由于这些词的泛滥,让以前用于表达这些词义的词语和可以使这些词义在表达上更丰富、细腻、准确的相关的近义词都被从日常用语中彻底抛弃了。让现在人们的日常表达变得粗俗而浮躁。 我从情感上,语感上等诸多方面对这些词厌恶到了相当的程度。我认为使用这些词是极度无知和丑陋的行为,是对汉语的重大亵渎。 这些词包括:量词“款”,动词“打造”,动词“解读”,流行语“吸引眼球”等等,好多一时也想不起来。 我上面说的并不是指全部新词,而是一部分新出现的,让人在语感等方面感觉很不舒服的流行词。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和我有同感? 或者你认为我说得不对。那请详细些告诉我这些词的出处,词义和适用范围。不胜感激~

热心网友

新款手机,打造明星,解读人生,(或者有其它的搭配)这此词语被商家,媒体用得确实够多的,说白了不就是新型手机,塑造明星,探讨人生吗?而“吸引眼球”是不是太搞怪了呢?用吸引视线,吸引注意力不是挺好吗?昨天我在报纸上竟然看到了“眼球经济”,不知何意,不过照此推理,陈逸飞先生生前所忠爱的“视觉艺术”就成了“眼球艺术”,顺耳吗?据报道,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六千多条新词语,同时也删除了一些久已不用的词语。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语言当然不例外。新词语的出现能丰富人们的语言,用以表达新生事物,但关键是新词语的产生是否必要和恰当。如果为了产生而产生,为了使用而使用,那势必会成为语言垃圾,迟早会被人们摒弃。

热心网友

朋友,看开些吧。很多社会现象或许你我都不能接受,但它已是一种客观存在,也许就有它的合理性。若说对汉语、汉字的亵渎,我觉得时下的一些网络语言更是过之而无不及,但网民们能接受,甚至推波助澜,谁又能如之奈何?所以我们也只好慢慢去适应这些现象,若对新词确实在情感上接受不了,那就自己不去用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