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不知什么时候又出了个“急则治标”?总感“急则治标”有“慌不择路”之嫌,欢迎中医高手争鸣!
热心网友
急则治标之我见 “急则治标”是中医常用的治则术语。长期以来,医者多谓源于《内经》,因遵之以为法。然细究之,《内经》并无此说;作为治则,亦很值得商榷。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急则治标当是急者先治 《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①这就告诉我们,中满、大小便不利三证,不论其...
热心网友
急则治标之我见 “急则治标”是中医常用的治则术语。长期以来,医者多谓源于《内经》,因遵之以为法。然细究之,《内经》并无此说;作为治则,亦很值得商榷。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急则治标当是急者先治 《素问.标本病传论》指出:“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①这就告诉我们,中满、大小便不利三证,不论其在标在本,都要当先治之。为什么呢?《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五实死”②。可见,此三证者,皆为势急之证,若不当先治之,每易导致严重后果。刘完素几乎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素问》的研究,将此高度概括为“标本相传,先以治其急者③”,张元素与刘完素所见略同④,意即“急者先治”。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说:“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其的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治疗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其尤急也⑤”。显然,其阐发 的仍然是《内经》“急者先治”的思想,但此后却又谓,“此所谓缓则治其本,急则治 其标也⑥”。于是,“急则治标”之说,逐渐取代“急者先治”而被医者传诵。为此,张景岳曾批评说:“近闻时医有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互相传诵,奉为格言,以为得其要矣!予闻此说,而详察之,则本属不经……若然,则《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亦何谓也?⑥” 统观医史,不仅《内经》原文,而且元代以前注解《内经》诸家,均无“急则治标”一说。晚至明末,李中梓《内经知要》对《内经》治则进行专门研究,仍未提及此说。显然,“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是标急先治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是本急先治本。标急先治标,本急先治本,概括为“急者先治”才是《内经》原旨。而“急则治标”的总结,恐系先贤有误! 二、治标治本《内经》实指何在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①”。对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治标治本的实指意义,高士宗注曰:“有余者,邪气有余;不足者,正气不足。病发而邪气有余,……先治其邪气之本,后治其正气之标;……病发而正气不足,……先治其正气之标,后治其邪气之本”①。概言之,因邪实致病者,治以祛邪为急;因正虚致病者,治疗以扶正为先。无论是标而本之,还是本而标之;无论是先治其标,还是先治其本,都是从因论治。若以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则都是治本。所以,如果不审《内经》治标的实际意义,见痰治痰,见血涩血,反以其中的“先治其标”为理论依据,只能是对《内经》的曲解。 三、不是治标勿当急则治标 《医门法律》指出:“凡病必有标本,更有似标之本,似本之标,……若不明辩阴阳逆从,指标为本,指本为标,……医之罪也⑦”由于标本概念混乱,很多所谓“急则治标”,实为治本。所以,要讨论能否“急则治标”,须先澄清标本概念。 何谓标本?景岳阐述最详:“标,末也;本,源也。犹树木之有根枝也。分言之,则根枝异形,合言之则标出乎本⑧”;“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⑥”;“但察其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⑨"。张氏精辟的论述及“标出乎本”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标本之间的实质关系,也是划分标本的根本依据。所谓“标出乎本”,如因甲的存在才产生了乙,则甲为乙之本,乙为甲之标;如乙非因甲的存在而产生,则甲乙即无标本关系。也就是说,标本之间是因果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而决不是简单的时间关系和位置关系。 结合临床,如外伤失血,血虚而致便秘,则先病失血为本,后病便秘为标;若是便秘患者,又遇外伤失血,失血非出自便秘,二者虽有先后之分,而无标本关系。再如,肠中燥屎内结,外见汗出??缛唬蛩闹胬洌窃诶镂荆谕馕辏蝗羰峭飧泻岸露窈⑾吕骞龋虻笔窃谕馕驹谀谖辍S秩纾掠性锸耗诮幔煌ǎ灾律嫌蟹晨士诔簟⒀丽该永茫窃谙挛荆谏衔辏蝗羰亲谄蛔悖际荆嫌锌人裕掠斜忝兀蚴窃谏衔荆谙挛辍H唤袢宋奘印氨瓿龊醣尽保档匕词奔涔叵怠⑽恢霉叵祷直瓯荆衔跋炔∥荆蟛∥辏徊≡谀谠谙抡呶荆谕庠谏险呶辍薄2皇潜辏笠晕辍7置魇窃谥伪荆从菜凳恰凹痹蛑伪辍保? 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静止和孤立的。随药物治疗,外在条件变更、内在因素变化、正邪力量比例的改变,标本关系是可以转化的 (即所谓“标本相移”)。当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本转化到从属地位时,它可以成为新的标;当原来处于从属地位的标上升致主导地位(或原本已经消失,或原标又产生新标)时 ,它可以成为新的本。如果忽视了标本的转化,必然导致标本概念的错误。不是标,误以为是标,在需急治时,不得不谓“急则治标”。如《简明中医词典》“急则治标”条下说:“长期发热,忽然喉头肿痛,水浆难下,这里阴虚发热是本,喉头肿痛是标。如果喉头肿痛严重,有窒息危险,就要先治喉头肿痛的标证,标病解除后,才治疗阴虚发热的病本⑩”。这里将已经发展到有窒息危险的“喉头肿痛”仍看作是单纯的标证,就是忽视了标本的转化。“阴虚发热→喉头肿痛→有窒息危险”,喉头肿痛是由阴虚发热产生,固然是其标,但当它肿甚产生窒息危险时,它又是后者之本。要治喉头肿痛,就应求其阴虚之本,可滋阴降火,解毒利咽;要消除窒息危险,就应求其喉头肿痛之之本,或割或刺消除局部阻塞。“喉头肿痛”与“窒息危险”同时存在,当然是先治后者,这就是,《内经》“急者先治”的原则。要补充说明的是,“急者先治”亦是求其急者之本(因),它与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急则治标”迥然有别。 四、急则治标有悖医理哲理 景岳曾谓:“时医治病,但知察标,不知察本。且常以标本借口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岂知《内经》‘必求其本’之意?故但见其所急在病,而全不知其所急在命⑾”。喻嘉言亦谓:“今世不察神圣重本之意……动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究其所为缓急,颠倒错认,举手误人”⑿张喻二贤之所以极力抨击“急则治其标”,实是因为此说有悖医理哲理。 “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惟求本为首务”⑨。“本者,源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洁,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道。故黄帝曰:‘治病必求其本’”⑿。同为一病,同样的标证显露于外,有医百治不效,有医一拨即应。昧者见标之阳,辄从火治,假热未除,真寒复始;明者独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矣!正所谓“病得其因,治之方效”。 临证热结旁流者不能止泻,反以承气攻下;误食毒秽者,不能止呕,须赖瓜蒂催吐。真寒假热,岂敢用寒药以治标?;真热假寒,必投寒药以治本!此皆治本之经验。大实而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而有盛候,反泻含冤!此皆治标之教训。故王应震曰;“见痰休之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泻。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⒀”!此皆言不治之治,正《内经》“求本”之理耳!夫中风一病,堪谓百病之急者,然须首辨真中类中。真中当辨外风内风;类中当辨闭证脱证。闭证当辨阳闭阴闭;脱证当辨亡阳亡阴。辨证若差之毫厘,预后必谬以千里。岂敢不求病本而治标?!病情缓和,治不中本每致变证蜂起,甚或无暇救逆;病情危笃,生机一线,而要本末倒置,“急则治标”,实与医理哲理有悖。正如孔子所说:“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⒀”! 总之,治病无论缓急,必求于本。两证或多证同时存在时,应遵循《内经》“急者先治”的原则。但先治急者,须从急者之因着手,决不能因急而舍本求标。当然,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并不反对兼顾其标,不过主次不可颠倒罢了。 [参考资料] ①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第1版.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433. ②同①144. ③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34. ④张元素《医学启源》任应秋点教,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04. ⑤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7. ⑥张景岳《景岳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43. ⑦喻嘉言《医门法律》新版,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23。 ⑧张介宾《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220. ⑨同⑥44. ⑩《简明中医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41. ⑾同⑥72. ⑿同⑧2. ⒀同⑧228.
热心网友
标本从字义看可以有几种字义,本义是本指的树的干或根,标指的是指枝叶,但标本结合看也有不同的意义,一是指事物的主要的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样本,事物整体如医学标本,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意思是说对于病人病情要分轻重缓急,标可以理解为病人的一些现象和状态,本可以理解为病因根本性的情况,急则治标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如果病人出现了危重现象,阴阳格拒的垂危现象时就要先...
热心网友
标本从字义看可以有几种字义,本义是本指的树的干或根,标指的是指枝叶,但标本结合看也有不同的意义,一是指事物的主要的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样本,事物整体如医学标本,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意思是说对于病人病情要分轻重缓急,标可以理解为病人的一些现象和状态,本可以理解为病因根本性的情况,急则治标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如果病人出现了危重现象,阴阳格拒的垂危现象时就要先抢救病人的生命,使其生命的特征恢复正常,然后再根据发病的原因进行辩证施治,除去发病的本源.病人发病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到了危重期无外乎亡阳亡阴的生命垂危局面,标本可以理解为原因性的和现象性的,虽然引起亡阴亡阳的原因不同,对病人来说都是直接危及生命的最恶劣状态,这时候不能再死搬教条了,要首先使病人的生命现象特征恢复,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康复,况且,阴阳双方是互相斗争性互相依存的`不能截然割裂开来.阴阳斗争的双方还会互相转化,主次地位也会发生变化.阴阳双方是互为基础的,云: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使之,阴阳是不可须舁分离的,虽然中医讲究治病求本,但具体的施治过成中是要结合病情轻重缓急来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是先治标或先治本,或者标本同治,是要看病人病情传归情况首先来遏制病情的发展变化,然后才可以辩证施治,尤其对以危重病人理当如此.更谈不上慌不择路,恰恰相反,是抓住了阴阳双方变化发展趋势,遏制了病人病情继续恶化的先机,更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精华所在,这哪里会是慌不择路啊?
热心网友
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回答你,如果是一个虚阳外越的病人,你还会治本吗,恐怕到时候没来的及治,就死了.如果是一个真心痛的病人,那道当时还先治本吗.
热心网友
我是学药的,也来谈谈一下:一、刚才翻了一下内经,引一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段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了,而不是得了病,甚至到了重症的时候才想到要注意身体,所以说,一个人得了急症,可能出现病急乱求医的现象,说是慌不择路,也对,不过是指病人。二、所谓本,可以理解为发病的原因。所谓标,可以理解为病的表象。一个人,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如果...
热心网友
我是学药的,也来谈谈一下:一、刚才翻了一下内经,引一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段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了,而不是得了病,甚至到了重症的时候才想到要注意身体,所以说,一个人得了急症,可能出现病急乱求医的现象,说是慌不择路,也对,不过是指病人。二、所谓本,可以理解为发病的原因。所谓标,可以理解为病的表象。一个人,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如果某个组织或器官出现病变,那么可以称之为本,而如果曼延到其他地方,则可以称为标。但是,疾病是会继续曼延的,这个标,可能就是下一个本,此是其一。三、急则治标,其实只是这句话的一部分,全部应该是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比如,糖尿病,通常可以理解为这是与血糖代谢相关的疾病,但是,糖尿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果,并发症危及了生命,虽然是标,但也要先治,必竟,只有保住性命,才谈得上去康复。此是其二。PS 标、本、不过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如果都注意,而不是一味去分轻重,不是更好。
热心网友
有医术的医生会慌不择路吗?只有那些"半桶水,偏要淌得很"又自以为医术高明,到了病不对药,受到病人责疑时,才会慌不择路.
热心网友
不懂中医,随便瞎侃,中药里有个“四逆汤”,回阳救逆,可能这个人阴阳两绝,按说补阳药里应该有补阴的药吧,这里面没有补阴的成分,估计是怕影响回阳效果,完全就是应急性质,这算是治标吧,这里面“阳”算是“标”吧,没有这个“标”,“本”也存在不了。不是大夫,随便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