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啊?可以谈谈看法么?另,我尝试写了篇仿照<尤利西斯>的意识流作品,请高手指点.谢谢

热心网友

呵呵,这部书我看第一遍时头皮发麻,感觉好乱,差一点把书丢掉,毕竟一边看书一边看注释,这种阅读方式太折磨人的耐性。过了好久,又重看一遍,总算真正领教了意识流文学的写法了.乔伊斯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想到哪写到哪。他的文字基本是按书中人物的意识流动来写的,所以很真实,真实得有不少语言让我感觉有些恶心,比如说“鼻涕绿的海”“斯蒂芬死去的母亲身上湿石灰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这确实是那个人物的真实想法,这么写再合适不过了。我不是文学评论家,不敢妄议此书之是非。意识流的写作方式现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理解,《尤利西斯》可以说是作家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并真实地表现出潜意识中的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的一部巨著。正如不是人人都能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然而对于在艺术创作上敢于并能够攀登者,我无法不怀有崇敬之情。

热心网友

乔伊斯并不是意识流第一人。意识流是十九世纪末西方小说发展起来的一种写作技巧。这一名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开始使用。原指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千变万化,并非有条不紊的。后来心理分析家佛洛伊德进而提出意识与潜意识的学说。在文学上则指小说家不加评论地通过描绘人物联想,回忆等内在的思想活动,随时对外界事物所起的反应,也可称为内心独白。 最早将这一技巧用于文学创作的,早在十九世纪早期就大有人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勃朗宁,爱伦坡。最早甚至可追溯到莎士比亚戏剧。狄更斯在某些小说里也用了这一手法。其实,最早启发乔伊斯从内心来描写人物的是法国象征派小说家爱德华。迪雅尔丹所写的《月桂树被砍掉》。只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家以乔伊斯成就最为显著,影响也最为深远。另外一些大家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福克纳,多斯。帕索斯,普鲁斯特。 所以,楼上所说的乔伊斯是第一个描写人的内心世界的作家与事实不符。

热心网友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吴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上述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展现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一些作家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一定环境一定性格的单一方法,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因此,意识流方法并不纯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它是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服务的。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陶的作品《变化》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结构。长达300多页的小说的全部故事是写主人公从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时在车厢中所度过的20多个小时。但作品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这20多个小时在火车上发生的事,而是写在这段时间内在主人公内心、在他的意识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主人公坐在车厢内,他的意识活动达到了巴黎、罗马,他的事业和他的家庭、私人生活;而他的意识活动所构成的场景又与他坐在由巴黎去罗马的火车车厢中这个中心环节相联系。于是在这20个小时的叙述时间内展现了主人公20余年的生活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憧憬。意识流小说没有划一的规格,在实际上的运用也各不相同;不但此一作家与彼一作家不同,此一国意识流往往和彼一国也不同;就是同一作家也经常有变化和发展。加上现代各种文学流派(例如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的一些作家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因此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更为纷杂,变幻无穷,不能用一些不变的原则将它束缚住。公认的意识流的著名作品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王泰来 选自《外国文学参考资料》下册(地质出版社1984年版)。) 。

热心网友

邢唷?? =???<????????????????????????????????? @#$%!¥!@###!@@#$$#$@###$%#%¥%…%@¥

热心网友

我没看过,不过你可真是高手啊.我听说这本书就是在爱尔兰也没几个人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