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转载一段刚晓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口述记。《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写的,其中归类了所有可以被称作“法”的事物,共一百种。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到底都有什么“法”。   这“法”字呢,梵语为Dharma, 读作“达摩”,意思是一个东西,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自相。比如这个录音机,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么大的体积,这么大的质量,这么个颜色,由此相貌我可以知道它与这个黑板擦不是同个东西。这个录音机即可称“一法”,这黑板擦也可叫“一法”。我这个人、这支粉笔、那盆花、这座房子等等都可以叫一法,具体的如此。再比如,大清帝国这个朝代,组成它的,有其人民、土地、政治、经济等关系,存在了二百九十五年,这也可以叫一法。故,法即是世间的森罗万物,用规范的话说叫做“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是常用的说法,我现在给大家加一点儿,“法”是自相与共相的紧密结合,就是“一合相”。

热心网友

你的问题要从“十八法界”来回答。因为你所问的六尘,属于佛法十八法界中的概念。然后再来看看,六尘中五尘与法尘的正知见,分别在以下三篇短文中叙述。当你耐心读完,就明白了。。。。。。。。。。。。。。。。。。。。。。。。。。。。。。。。。。。。。。。。。。。。。。。。。。。。。。。。。。。。。。。。。。。。。。。。。。。。。。。。。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产生无我的智慧,由此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真如佛性。正观居士 / 文发表时间:2004-9-28 11:06:50 佛学园地--初学园地 --------- 讨论法尘:-----请问色声香味触法中的法尘,是如何解释?这法尘与内相分一样吗?根尘触,是意根触法尘,或指扶尘根触五色尘? 答:色、声、香、味、触五尘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了别者,眼识等前五识所了别者皆是内相分,由于眼识等五识是属于八识心王,心非是物质之法,因此无法与外五尘相触,前五识生起时所了别之色等五尘,皆是由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称此自心所现之相分为内相分。前五识现起时,必定与意识俱起,于了别五尘境时,五识于最初刹那所了别者乃五尘之总相,例如色尘之青黄赤白、声尘之大小声等,亦即显色部份,而于后刹那所了别之形色、表色与无表色等要仔细了别之五尘相,则要透过意识于同时同境了别之,为了区别意识与五识所了别之不同,因此将意识所了别者称为法尘,此法尘仍然不离于五尘,除了修禅定者入二禅以外。 根尘触处生起眼等六识,函盖了扶尘根与五尘相触及意根与法尘相触 (欲界与色界) ,而六识之所以现起,要得意根于触法尘时生起作意,六识之种子方得由如来藏流注而出,意根虽触法尘不起作意时,例如眠熟、无想定或者入灭尽定时,则六识即不现起。 正藏 / 文发表时间:2004-7-9 9:00:35 佛法正见--佛学园地  --------------- 略说法尘 ----------法尘者谓如来藏所变现之相分,为意根、意识所缘者。如来藏变现似五尘境之内相分上所生法尘,为意根、意识所缘及意识所变生之带质境、独影境之法尘属色法;与意识所相应法及意识思惟而施设之名相,亦可称为法尘,属心法尘。因以依对境来分色、心法尘,如见分对五尘相分境上便依其境生起色法尘;见分不对五尘境,纯由见分之所转生相应之法尘为心法尘故。《楞严经》卷三说:「意法为缘生于意识」,《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和《阿□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也说:「意法为缘生意识」,意根末那识为欲了别外境由五扶尘根缘五外相分透过五胜义根与如来藏配合产生相似之五内相分上之法尘,再转生意识与前五识了别五尘境,因意根与意识不直接缘五尘境,醒时意识需与前五识多分或少分俱起,才能共缘外五尘境,种智称为五俱意识。如色尘入眼,眼识只能了别青、黄、赤、白等显色;而意识从中了别长、短、方、圆、高、低等形色及伸、缩、坐、卧等表色与气质、神韵、幽雅、粗犷等无表色,皆是法尘属色法。意识缘五尘相分如是起心分别产生遍行、别境、善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等五十一心所法之法尘,故属心所有法。例如:眼见山之色尘,山本身属性境,因「性境不随心」,山之本境不被意识心所缘而有所改变其相状,称为性境,其余声香味触四尘色境,亦复如是,皆实种所生,性境所摄。眼识只缘山之青、绿等显色,而意识缘山之山势高、低、远、近等形色,及意识所变生山之壮观、气势等无表色,属带质境法尘。带质境者谓依于性境上所起之法尘境,称为带质境。如高峻的山、这座山看起来气势雄伟;形容山之高峻、山之气势雄伟则属带质境,夹带于性境本质上之质境谓带质境。而带质境又随七转识心之起伏而有所改变,如心情好时听见枝头上小鸟鸣唱便觉叫声悦耳;心烦气噪时闻见小鸟啼叫便觉啼声吵杂;同样之小鸟鸣啼声尘,及同样之七转识心,所缘之带质境便随心境起伏而有所不同。又带质境会因比量之判断产生非量之相分法尘,名曰:『带质独影』,是故「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如于暗夜中脚踩到草绳,误以为是踩到一条蛇;意识心缘草绳之似带质相分,便会于意识见分比量思维又生起以为是「蛇」之独影相分境谓带质独影法尘,是故「带质有覆通情本」。复次意识相应及所转生施设之名相皆属法尘范畴谓心法尘。如意识所施设之名相如艺术、天才、和平等;于事理所起意识相应之赞同、反对、悲观、乐观、怀疑、态度、观念等等之不同见解亦是法尘之所函盖。复次意识相应及所转生施设之名相皆属法尘范畴谓心法尘。如心想未完之事,便觉有「压力」之心法尘;被人误会便有「委屈」之心法尘、被人赞美便有「快乐」之心法尘、等等之受蕴法尘相,因受蕴是心法故;又于想蕴及行蕴(意行)但不含身行口行,所起之尘相亦是心法尘。又于事理所起意识相应之赞同、反对、悲观、乐观、怀疑、态度、观念等等之不同见解广义说亦是心法尘之所函盖。至于二禅等至位以上,乃至无色界四空天之定中,及睡梦中独头意识,因不触外五尘,纯由意根缘藏识相分,意识于中起了别之内相分亦是法尘,属定境法尘及梦中法尘,是不依于五尘相分性境上所起之法尘亦称独影境,纯为见分所变生之法尘境。如意识之忆往前尘,展望未来,思惟推敲亦复如是,是故「独影唯从见」。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识已断,但意根仍缘藏识所生内相分法尘,否则即无法从睡眠、闷绝中苏醒、定中出定、正死位中舍身。又《楞严经》卷一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六识之见闻觉知心纵然灭了,犹有意根缘法尘分别影事。由此更可证知离念灵知仍属意识层次,尚且到不了意根境界,何况能是真如境界?从狭义说,因意根末那识无证自证分来返观自己之存在,是故于五无心位中,便无法证知自己正处于五无心位中,要待后来意识现起时才能自知;但从更深细之道种智来说,八个识皆有见相四分;又此非是吾等初学之辈所能了知之甚深唯识种智义理。以上略说法尘。正香居士 / 文发表于正觉电子报 第10期,2004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