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校生,大学两年参加了不少学生组织,可是我发现不管是完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还是由学校老师直接领导的学生会团支部等,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校生有其不同于社会人的许多特点,他们重视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又陷于急于晋升的急功近利,于是学生干部一面为打好群众基础忽视了纪律规章的重要性,一面又游走于老师领导之中诉说组织成员的散漫;组织成员则有的得过且过习惯了见风使舵,有的野心勃勃劲跟头儿作对。。。。。。 但我想校园组织根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成员,大家都是学生,甚至“上下级”之间还是同年级的学生,于是校园活动中各个成员的执行力就很弱,因为“都是学生,凭什么你让我干这干那得?”,开会更是迟到、缺席,学生干部的工作没办法开展也就没办法在大学里得到相应的锻炼。 学校里多是用情感维系一个组织,而社会上更多的是靠完整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来实现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建立一套介于这中间的管理方法以实现校园学生组织的真正作用呢?
热心网友
学生毕竟是学生嘛,学习是主要任务,毕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活动都要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校园学生组织必须具有一定灵活性,容许学生自主决定参加的程度和方式.不适宜用一条条规定把大家限制住. 不过校园学生组织的管理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这和许多方面有关.我认为社团的性质和领导者的工作方式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有的社团并没有开展丰富多彩有实际意义的活动,似乎只是社团领导人爬升的工具,成绩一人全包,这样下面的干事没得到什么锻炼,没得到什么利益,做了点东西也不被认可,就不可能有什么工作热情,用再完整的规章来管理有有什么意义呢,谁又会去听你的那些规章呢? 所以想搞好一个学生组织,就得拿点真才实料出来,要么学术,要么文艺,要么公益,都得做出点真正的成绩,同时给每个人展示才能的机会,自然大家就都有干劲了.比如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和辩论协会等,一呼百应,没人愿意走. 你要别人帮你打造好家具,就得给人家提供好木料,提供充足的工具,就是这个道理. 清理,整顿社团,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