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______________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z谪仙人._________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_________

热心网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写过的一副对联,前半句指的是楚霸王项羽,后半句是苦心复国的越王勾践。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z谪仙人——上联写曹植曹子建,下联写李白李太白。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湖南岳阳楼的楹联,指的是范仲淹。

热心网友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唐代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楼是南齐诗人谢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楼。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这两句涉及的历史典故比较多,应适当地讲解清楚。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唐代时期,为把谢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为小谢。谢诗风清新秀发,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由此文可见:即指李白,也指李云。

热心网友

1、项羽、勾践2、李白3、范仲淹

热心网友

1、项羽、勾践2、李白3、范仲淹

热心网友

第二联中,上联应说的是 李云 吧!不信你看李白的《宣周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啊,里面有原句,“蓬莱文章建安骨”是李白赞扬其叔李云的啊。

热心网友

哈哈,第一句是我的座右铭。它是蒲松龄写的,上联是说项羽吧。

热心网友

第一联里上一句不晓得说谁里 下一句是越王勾践第二联应该是李白第三联是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