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热心网友

孝廉应该不是官吧,而是一种资格

热心网友

这要看是什么时代。汉代前期与中期推行察举制,凡是在家乡有孝行并有学行者,经地方官推举,即可能为孝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代表;到了后期,则往往成了钱权交易的渊薮,是以当时的民谣说“……举孝廉,父别居”,意思这是个假孝廉。唐宋实行科举制,作为察举制产物的孝廉就废止了,但民间则往往将科举制中的举人称之为“孝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所谓举人,即乡试(省级考试)中式者,大约与现在的硕士学位相当或稍高一些,一般选官时可以成为知县一级的官员。

热心网友

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所以说,真要将孝廉和现在的某个官位对等起来还真的很难,这就像我们现在的本科或是硕士学位,好比某个职位说明了必须要本科以上,但是如果若干年后有人问你现在的本科相当于那时候的什么官位,这个恐怕很难对等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