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牙齿,俗话说是马牙,现在有时还会出现红肿,我想知道,会不会影响恒牙的生长,,我的宝贝,从一个月开始,牙齿就出现了白色的点,以后才知道是马牙,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都二岁了,别的牙都长出来了,就它们没有出来,有时还会有红肿的现象,我就是想知道,出恒牙的时候,它们还会不会出来呢?可看上去还有硬硬的牙根。

热心网友

人的一生长有两副牙齿,第一副叫乳牙,从婴儿6个月开始萌出,到3岁全部出齐,共20颗;第二副叫恒牙,从6岁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医学上称之为六龄牙,继之乳牙依次脱落,更换出相应的恒牙,然而,有的孩子牙齿也会出现异常情况,最常见的就是“马牙”和“虎牙”。 所谓“马牙”,基学上称角化上皮珠。 母体腹中的胎儿自妊娠第6周起,口腔上皮局部就逐渐增厚形成牙板,这是牙胚的始基,如果牙板以角化上皮珠的形式残存在贪骨或牙龈内,胎儿出生不久,角化上皮珠就会形成数粒大头针帽大小的白色角化突起,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马牙 ”。 “马牙”常出现在牙床粘膜下方,乍看起来很像刚长出来的小牙,其实它并非牙,它对口腔粘膜无任何刺激,可也影响吃奶,一段时间之后即可自行脱落,然而,在我国民间有些地方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上长“马牙”克母,下升“马牙 ”克父,要用糟糕的白布或黑布蘸香油摩擦,或是用针去挑,认为放出一点血才能万事大吉,其实,这是一种愚昧,一种迷信,是万万信不得的。 由于新生儿的口腔粘膜非常娇嫩脆弱,唾液分泌量很少,自洁作用差,加上刚刚离开母体不久,自身抗病能力相当弱,擦“马牙”用的布,挑“马牙”用的针,往往未经消毒,极易损伤口腔粘膜而造成细菌感染,轻者颜面部出现红肿,重者可导致败血症,破伤风,若不及时治疗常常危及生命,因此,发现宝宝有“马牙 ”,父母既不必担心害怕,更不要用布擦,用针挑,顺其自然即可。 不可随便拔除的虎牙 虎牙,学名叫恒尖牙,由于它在牙弓的唇侧错位生长向外突出,形成酷似老虎的前牙。故得此名,虎牙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尖牙萌出时间晚,位于尖牙左右的侧切牙和第一双尖牙萌出后,尖牙才萌出,自己的“地盘”被占领,只好被迫移位而形成虎牙;其二,乳尖牙过早脱落,若乳牙早已脱落,而“继承者”恒尖牙尚未长出,与其相邻的恒牙已长出,当它受到咀嚼的压力时,就不得不从唇侧较高的位置上长出,从而形成虎牙。 孩子长了虎牙,父母总认为会影响容貌而主张将其拔除。其实,虎牙的作用是很大的。虎牙的牙根是全口牙齿中最长的,牢牢地长在颌骨内,它的寿命比所有牙齿都长,由于其冠大而锐利,进食时主要靠它撕碎食物,牙冠各面坚硬光滑,自洁作用较好,是全口牙齿中龋蚀或牙周病罹患率最低的牙齿。当年老体衰其它牙齿脱落后,由于虎牙强大而有力,所以常被用来固定假牙,若拔除了,就失去了很有用的根基,给将来口腔的修复带来不便。 不仅如此,虎牙还具有保持面容形态的重要作用,由于它正好位于牙弓转弯处,不仅能保持牙弓的正常形态,而且能够支撑口角使正唇显得饱满,在丰满而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是拔除了这颗虎牙,上唇,口角就会失去支撑,口唇形态就会发生变化,推动了原来的角度和立体感,往往显得口角塌陷,下干瘪,呈现“ 老太婆嘴”,给人以衰老和精神不振之感。 孩子万一长了虎牙,千万不要轻易拔除,而应及时到医院口腔正矫科去看医生。一般情况下,16岁以前长的虎牙,由于颌骨可继续发育增大,牙列可自行调整,尖牙多能恢复原状,平时应教育孩子用洗净的右手拇指将虎牙向牙槽骨方向压迫,每天3次-5次,每次10分钟,可取得良好效果。倘若16岁之后虎牙依然如故,则要请医生将其“推入”或“推出”牙弓,使其“归队”,回到正常牙列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