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三姑六婆」这个名词的起源较晚,原本也不是定指三种姑、六种婆,而是代表低层社会中某一批特殊的人物,宋人袁采《世范?治家》中,就曾指出这群人物的特色: 尼姑、道姑、媒婆、牙婆及妇人以买卖针黹为名者,皆不可以令入家,凡脱漏妇女财物及引诱妇女为不美之事,皆此曹也。然而,此说并未提及「三姑六婆」之名,直到清人褚人获的《坚瓠己集》中,才不仅将三、六各自分述,且进一步说明其具体内容: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 药 婆、稳婆也注1。按:卦姑,今看水碗 乌龟算命之类;师婆,今师娘, 即女巫也;药婆,今捉牙虫,卖安胎、堕胎药之类。但虔婆未知何所 指。魏仲雪释《西厢》亦不载,后见沈留侯年伯《称号篇》:《方言》 谓贼为虔婆,由言贼妻也。大抵而言,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以宗教信仰为区分的「三姑」,或是以职业归类的「六婆」,通常指的是性喜搬弄是非、哄赚诈骗的女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姑婆族群中,职业分属也是相当混杂的,常有身兼数职的情况,如《金瓶梅》中的王婆: 原来这开茶坊的王婆子,也不是守本分的。便是积年通殷勤,做媒 婆,做卖婆,做牙婆,又会收小的,也会抱腰注2,又善放刁。还有一件不可说,髻上着绿,阳腊灌脑袋,端的看不出这婆子的本事来!(《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由此可见,这群穿梭于市井巷陌的寻常人物,从职业上来说,卖茶酒、花粉等,甚至买卖人口,或替人关说牵合,都不算是什么崇高的职业,而佛、道等民间宗教信仰,也往往无法获得以儒家士大夫为中心的社会认可,因此,历来在中国社会中,便明显受到许多负面的评价,不仅背负着「淫盗之媒」注3、「奸盗之招」的丑名,人皆「谨而远之,如避蛇蝎」,且在小说中也几乎是以丑角或反派的姿态粉墨登场,「模式化」的迹象十分明显。

热心网友

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出处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