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如意人生"解惑篇 A类 理念思索 A.1 何为"如意人生"?它的内涵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答:"如意人生"是以福慧理论为核心的系统学说,是kingswel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也是指导每个人追求幸福人生的法宝。 它阐明了人性的本源是"趋乐避苦";追求幸福境界的根本途径是"增福修慧";对他人的直观表达就是"您满意·我幸福"。 点评: ???????? 答得好!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我再补充一句,"您满意·我幸福"的直观表达因为是针对他人的,所以,更侧重于"增福"的表达,而"修慧"的作用,主要就是如何高效实现"您满意·我幸福"。 把人生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合而为一,既是kingswel人的独创,也体现了kingswel集团以人为本的精神,还为每一位kingswel员工送上了一个人生追求的"指南针",不管你今后是不是kingswel的员工,这是你的幸运。 A.2 "如意人生"的企业文化理念对kingswel集团和我个人到底有什么意义? 答: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就像具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追求的人一样,企业的发展历程一如人生追求,所以,"如意人生"对kingswel集团和对个人的意义是一致的。它既是kingswel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应该是我个人理想追求的理念。它的意义就在于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提供了好的方法去追求完美幸福的人生及"企生"(这是我发明的新词,就是企业的一生,跟人生一样啦)。 企业一如人生, 需要有坚实的支撑 点评: 人生和"企生"的比喻有意思,也很恰当,kingswel集团的领导层正是这样考虑的。关于意义,说得挺实在,你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意义的本质。 高明的企业文化理念与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是可"对接"的,"如意人生"的企业文化理念正是可实现企业与员工无缝对接的先进理念。 A.3 怎样来理解"如意人生"的科学性?它究竟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答:我理解,"如意人生"是一种哲学范畴的学问,它把着眼点放在现实人生的追求和方法论上,所以,毫无疑问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同时,它又很强调人的精神意义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它又是一门人文范畴的理念性学问。 但是,它也吸收了一些在传统意义上看来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比如说宗教中的"静修"方法等等。我认为,这些方法本身都是看得见做得到的客观存在,它可以为唯心者服务,也可以为唯物者服务,关键要看"静修"的目的是什么。 "如意人生"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是要净化心灵、提高智慧,显然,它还是一个唯物的目的,所以,这些方法的借鉴并不会改变它唯物主义的本质。 点评: 对"如意人生"的科学范畴确定得很到位,对判定"唯心"还是"唯物"的标准谈得很确切。 我还想说一点,唯物主义者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唯心"与"唯物"的界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传统科学认为是"唯心"的东西在当代都被证实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甚至已被应用于实际生活。在精神学和心理学领域,这样的例子尤为多见。 死抱着僵化的、浅薄的所谓"唯物论"观点才是真正的唯心主义者呢! A.4 "如意人生"与宗教信仰是什么关系? 答:"如意人生"在某些方面是与宗教有些相像,但仔细体会起来,它跟宗教好像没什么关系吧! 点评: 结论正确,但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如意人生"之所以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如意人生"是一门关于人生的理念性学问,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在很多方面是侧重于精神性的。在这一点上,它与宗教属于同一个范畴。 二、为阐述方便,原来的《福慧论》中借用了一些宗教用语,即便是在"如意人生"中,也仍然有这样的影子。 三、在"如意人生"中,"增福修慧"的方法上也对佛教等宗教有所借鉴。 它与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多数宗教是强调人生轮回和死后去向的,具有强烈的未知色彩,而"如意人生"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用来解决人生观和方法论问题的现实性、理念性科学。 说句题外话,所有正当的宗教(非邪教)也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虽有非科学的内涵,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要善于从中吸取科学和合理的东西为我所用。 记住!把孩子与脏水一块泼掉的行为永远是愚蠢的。 A.5 "如意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怎样? 答:说不好,感觉它们之间有共同的东西,但又不完全一样。似乎道德多了一些口号,而"如意人生"多一些实际。 点评: 你没说清楚,但你的感觉是对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能帮助人们"趋乐避苦"的模糊概念,多数的道德规范如忠孝、仁爱、信义等,都是"增福修慧"的具体行为要求。古人觉得应该这样做,但说不出所以然。"如意人生"把原理讲明白了,把是否合乎道德的判断标准与道德价值取向也交代清楚了。 A.6 怎样才能使我相信,"如意人生"不是资产阶级麻痹工人思想的工具? 答:这是我最担扰、最困惑的问题。我根本是一头雾水,请老师明示。 点评: 哈哈!你这问题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极左思潮,你有没有想过你这问题本身会不会有问题?对"资产阶级麻痹工人思想的工具"这个说法我们暂且不予评论,我能理解你的意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理论,除了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外,还有一个适用的范围和目的,"如意人生"也不例外。 关于它的正确性,没有哪一种理论会说自己是错的,但最终你是否接受它,一是要靠你的智慧去判断,二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就是要尽量使你对这个理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让你的判断更可靠,然后,你也可以去实践一下。 关于它的范围和目的,我们不否认它对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理念的目的就在于此。如果这个理念只对企业发展有利,而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有害,你可以把它说成是"麻痹工人思想的工具"。然而,你从理念的实质内容中可以发现,这个理念其实首先是为人生发展服务的。 更何况"如意人生"中从没有要求你一定要安分守己一辈子做工人,它也鼓励你创业,鼓励你发挥自己最大的劳动价值。现代社会对阶级性已不再分明,通过股份制、股票上市及资产代表责任制等机制,已经将各阶级互相融合。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先生说,"发展是硬道理。"我想,要解除你困惑的最根本方法是实践。你不妨把它究竟是什么"工具"的问题暂且搁置一边,实践它一年半载的。你会不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快乐多一点?你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到时候你再来下结论也不迟啊! A.7 企业、国家的发展是否也可以用福慧理论来解释?为什么美国如此强盛,赞比亚却那么弱?为什么英国曾经很繁荣,现在却在走下坡路? 答:我想企业、国家都是人类的集合,具有人的普遍特性,所以福慧理论应该也适用。 如何看待国家强弱的问题,我想是不是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形。 点评: 基本正确,你说出了最关键的要点。 虽然企业、国家在某些方面与个体的人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这样的人类群体都会表现人类的共通特性,因此,福慧理论当然可以推解他们的发展规律。我想,如果哪个企业或国家也在努力"增福修慧",那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虽然很多企业或国家并没有有意识地在"增福修慧",但他们的许多做法,事实上就是在"增福修慧"。 关于国家强弱的问题,你谈到了一个关键点--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是唯物论者基本的方法论。正如每个人的福慧水平在他的人生不同时期都会有变化,你不能仅仅看他某一个时间点的福慧水平或人生如意度就下定论。 美国的强盛是与它的文化和历史政策密切相关的,它长期以来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对弱小国家的援助正如"增福",它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文化、人民高学历的普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正如拥有较高的慧值,这些都促进了它的强盛。但是,近些年来它也做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这犹如正在积累它的"祸位差",到一定时候都会显现出来,"9。11"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别看它现在强盛,如果它不能及时自省,调整政策,将来也可能会衰落。 英国就是它的前车之鉴。英国也曾经强盛过,十八世纪带头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这是它修的福,所以号称"日不落帝国",甚至比现在的美国还要伟大。但因为它后来过于狂妄自大,倒行逆施,在世界各地到处开辟殖民地,不仅将福消耗掉,而且也积了不少祸,其结果不但没有使它更为强盛,反而走向衰落,这不正是福慧水平下降的结果吗? 赞比亚现在的确很弱小,它犹如一个还未接受福慧理论的低福低慧的人,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永远弱小,这取决于将来它能否做好一个国家应做的"增福"和"修慧"的工作。 现在我国提倡"科教兴国",正是"修慧"的具体做法,再加上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外贸出口,让全体人民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正是"增福"的全面动员,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快乐! A.8 这是个竞争的社会,竞争法则似乎与"增福"的原理相左,怎么来处理这个矛盾? 答:"如意人生"的福慧理念似乎没谈到如何面对竞争的问题。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增福"是要与人为善的,这个矛盾不太能调和,但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智慧的问题,不同的智慧水平会选择不同的方式。 在整体社会的智慧水平不高时,可能更多的是血淋淋的竞争。就像动物世界互相嗜食,原始社会自相残杀。几千年后,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以竞争为主流的经济社会,也会意识到它的原始和低级。 而福慧理论是教会我们用更高的智慧,用与人为善的方式来解决低级竞争的问题,所以,它不是叫我们到森林里去喂老虎,而是教我们用智慧的工具建立福气的城堡来阻隔猛兽的侵袭,甚至打败猛兽,所以"修慧"是面对竞争、避免竞争的不二法门。智者的竞争不是为了瓜分已有的利益,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益。 智慧的运用是解决竟争与增福矛盾的法宝 点评: 谈得很好。 自然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否认在自然竞争中很多时候是血淋淋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但竞争法则没有规定非得是你死我活的。事实上,自然界中更多的是以共生共荣的方式生存的。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繁荣的典范。这是其一。 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生命形式,人生及社会的竞争形式已进入相对高级竞争阶段,当代社会的竞争趋势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在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是其二。 其三,正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大背景下,"团队精神"被前所未有地得到推崇,它反而成为参与竞争的法宝之一。这种形式的竞争需要的正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而要做好这些需要什么?不正需要每个人有更高的智慧,以及"与人为善"为准则的"增福"吗? 其四,还要用"慧"来对你的具体行为做出选择。如果某个具体的订单非得是你死我活的,你也要从总体上权衡它的效应。假如简单地理解"增福",你可以把订单让给你的竞争者,但你有没有考虑过让给他的后果?如果因为让了这个订单要使本公司众多的股东、员工、家属受到严重损害,那你修到的福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竞争的选择并没有错,总体上也不矛盾。这其实是在用你的智慧对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合理的配置。 其五,假设把你送回原始森林,你会愚昧到与老虎争肉吃吗?肯定不会。因为你比老虎聪明,你会想出许多办法生存下来。同样的,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必须靠你死我活的竞争才能生存,那也只能说明你的智慧水平一般。因此,在目前竞争的社会,"修慧"就变得更加重要了。看看世界上成功的大企业,多数都是从创新中快速发展起来的,福特公司推出了平价车让多少人受惠;微软公司的软件方便了千家万户;家乐福的便利商场带给人们购物享受,等等事例不胜枚举。所以,智者创新客户需求,站在时代尖端;愚者追随模仿,参与市场竞争,苦不堪言。因此,在每个时代,"增福"都离不开"修慧",否则"增福"的效果就低了。 A.9 我到公司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赚钱,企业文化是老板的事情,要我们学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答:"如意人生"已经让我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到公司来赚钱的目的并没错,其实,公司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赚钱,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我活在世上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还想得到更多的幸福,还想有所成就,还想实现我的人生理想,等等。现在,kingswel集团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追求的有机体,这正是它的高明之处。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它要让企业蒸蒸日上,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过得幸福快乐,让企业的每一位客户获得最好的服务,两者的目的又不谋而合了。 所以,kingswel集团推出基于满足人生追求的文化理念既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也适用于企业,它将二者合而为一。通过推行"如意人生"的文化理念,既达到了凝聚员工思想,振兴企业精神的目的,又为员工们提供了一条追求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 点评: 想明白这个道理是kingswel的大幸,也是你的大幸。 赚钱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愿望,但并非大家都能如愿以偿。相反地,许多人老是徘徊在贫穷边缘。"如意人生"为个人也为企业指明了赚钱的不二法门:增福。即对客户、对同事做出有价值的劳动,才能保证实现企业和员工赚钱的目的。 kingswel的理想就是要通过"如意人生"让每一位员工与这个企业融合成一个健康、幸福、强有力的有机整体,使每一位员工成为这个整体中和谐、快乐的细胞,使与kingswel有"缘"的每一位员工家属、朋友、客户都能藉kingswel而如意、幸福。 A.10 "如意人生"提倡要"增福修慧",这是个好东西,但为什么社会上反而更流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呢? 答:我想,利己主义可能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吧!而"如意人生"是一种更高级的境界,越是低级本能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人接受,而越高级的境界则越曲高和寡。 害他利己是"祸"的冰山一角 点评: 你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本能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比如说每天要吃饭睡觉,我们从不反对,而利己主义为什么就要反对呢? 你说得不错,"利己"是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一种本能,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都这样,这是生命得以发展延续的前提,我们也并不反对"利己"。"如意人生"的最终归宿也是为了"利己",但"利己"的方式却有本质的区别。 低级本能的"利己"是只考虑"自我"而不考虑"利他"的。因为智慧低下,无法体悟到"我"与"他"的关系,所以为了达到"利己"的目的可以不惜害"他",往往会产生你死我活的血淋淋的场面。殊不知,用"害他"得到的利己,就好比向银行借钱,终究要"还"的,既使不用今后的"利他"来偿还,也要用将来的"痛苦"来偿还。所以智慧低的人看不透这层关系,以为损他利己来得快,而没能全盘感悟"我"与"他"的长期互动关系。 深入追究"我"的本质,会发现"我"是由"他"(即"非我")所投射、衬托、反映出来的。"福"和"慧"的概念是建立在"我"与"他"的世界观基础上的,宇宙中的万物都可以自称为"我",这个"我"是由"他"建构的。 对于每一个"我"来讲,除了"我"之外的就叫"他"。"我"与"他"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像一杯水与空气之间没有绝对的分隔,水分子随时会在两者之间穿动;而且"我"是由"他"所组成,想象你的衣服、你的某块肌肉、或某个脑细胞,在几十年前或几十年后它们会在哪里?所以"我"与"他"是不断地变动与发展的。 "福"与"祸"是"我"与"他"的关系,主要是指利害关系,就好比两个物质之间的电位差关系。这种"福"、"祸"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愿望的。 主观与意识的能动性是在于认识了"我"与"他"的关系后,从实际出发,由实践来改变自我的"福"与"慧",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不处理好"我"与"他"的关系,仅仅靠"损他利己"是不可能真正利己的。 人类是有思想、有精神的高级动物,我们发现"利己"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利他"来实现,可以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方式来一起达到目的,这确是更高的境界。正因为它是更高的境界,智慧低的人就不了解,或不理解这个道理,他只知道采用本能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如意人生"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学习它,通过提高智慧来接受它、实践它,这样,这个社会就会渐渐流行更高境界的方式了。这就像原始人只知道用树叶、毛皮御寒,随着社会的进步,渐渐学会了穿衣戴帽,现在,让你退回到原来的方式你也不干了。为什么?因为高境界的方式一定是更好的、痛苦更少而幸福更多的方式。 A.11 "如意人生"中所指的"福"就是"幸福"吗?如何来理解"增福"? 答:广义地看,我认为"如意人生"中的"福"就是"幸福"。但这个"幸福"并不仅仅是幸福的感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福气",它是指与你相关的人和事物对你的有利化程度。 "增福",简单地说,就是要多为他人着想,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当然,这个"他人"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一个人,也应该包括整个社会、整个环境,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是"他"。 点评: "如意人生"中所指的"福"与通常理解的"幸福"还是有些差异,"福"是使你幸福快乐的"能量",接近于常说的"福气",而"幸福"更多的侧重于快乐的感受。 有两点需要强调一下。第一,这个"福"无论指感受还是"能量",它都不仅仅是物质的,千万不要把"福"与金钱划等号,这是个很容易陷入的误区。第二,"福位差"的概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增福"。所谓"增福",就是积累"福位差"。你的行为越利益于他人,你就会积累越高的"福位差",他人也会越利益于你,你的"福"也就"修"到了。 我们可以把金钱理解为兑现成物质的"福位差",就像水库里的水位差转变为电能为你所用。所以,如果不是由你的"福位差"兑现的金钱财富,你用了它,那么,就产生了你的"祸位差",未来你仍要赔付这些金钱财富。因此,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有多少"福位差"。有了"福位差",你随时可以兑现为财富,也随时可以享受到快乐。否则,你得到的财富也只是向"人生银行"借贷,早晚要归还的。如果还不出,就只能用痛苦来抵债了。 "增福"不仅仅要在行动上,首先更要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习惯,也就是说,你是要发自内心地、真心诚意地去做善事。所以,所谓"增福",首先要"修"内心世界,头脑中要时时刻刻有一种与人为善的意识,这样,不但你能真正"修"到"福",而且效率也高。 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会有选择地"增福",碰上他看不惯的就不"修"了。他会这样想,我为什么非得帮他,帮别人一样可以"增福",我还是去帮别人吧。这样,你"增福"的范围就小了,"增福"的效果也差了。 还有人会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去"增福",比如说,过几天可能要去求他办事,那就现在去帮他做点什么。这种"增福"就像买票看电影,用完作废,也没有修到福。 还有的人行动上是在行善,但心里想的又是另一回事,可能是迫于某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行为即使客观上做了善事,修到的福也很有限。 所以简单地讲,增福就是提供给他人有价值的劳动,扣除他人回报给你的报酬之后的剩余利益,就是你的"福位差"(或"祸位差")。 因此,你替别人打工,如果别人已支付给你合理的工资,那么你修的福已兑现为工资了。如果你卖产品给客户,客户已付了合理的货款,那么你修的福已兑现为货款收入了。如果工资或货款与你的付出不等价(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那么这中间的差额就产生了"福位差"或"祸位差"。 。
热心网友
多做有意义的事,不断学习,多做有益的活动,生活充实些,就很有意义。
热心网友
多投资自已的脑袋,充实自已的生活,做好预算.有计划地实行.
热心网友
乐于助人,多做善事。
热心网友
duo多学习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