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热心网友

现在人们提起日本的武士道,常常会与日本军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武士道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是对武士道的一种误解。其实武士道本身并不宣扬战争,更不宣扬侵略扩张,与军国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在明治维新以後,特别是在二次大战期间,一些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传统的武士道来宣扬忠君爱国,给武士道抹上了军国主义的色彩。 现在有人利用伊斯兰教搞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者也多数是伊斯兰教信徒,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推论伊斯兰教是宣扬恐怖主义的宗教。同样我们不能因为日本近代有人利用武士道进行军国主义宣传,就认定武士道是宣扬军国主义的邪说。 那麽武士道究竟是什麽呢?这要从日本历史上的职业武士谈起。日本中世纪以来,长期处於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群雄争霸政局,虽然有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并不直接统治全国。那时日本分为许多大大小小的藩国,藩国的统治者称“ 大名”,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徵税权力。各藩国大名为了保卫自己,都召集了一批职业军人,即所谓“ 武士”作为自己的亲兵。因此日本中世纪以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专门靠职业军人为生的武士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介於“ 官”与“ 民”之间。不太严格地说,武士道就是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於主君,轻利重义,忠义放在生命之上。日本明治维新後废除封建的身份等级,职业武士的特殊身份也被废除,此後武士在日本消失。 武士虽然消失,但武士的精神,即武士道思想,却仍然对日本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武士道虽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其思想起源却与中国的儒学思想渊源很深。武士道的“ 道”,就是取自孟子学说里的“道”。孟子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认为“道”是作人的道德标准,孟子的“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教诲,成为日本武士的基本行为准则。有人以为武士道轻视生命,其实武士道并不提倡随便拼命的愚勇,而是:“应该死的时候决不偷生,应该活的时候决不轻生”。 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的是在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 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即农、工、渔、商)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由於武士的道德戒律严格,武士在一般民众中的威信较高,民众也不知不觉地模仿武士的忠义行为,在江户时代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团结效忠性格。另外介於“ 官”“ 民”之间武士阶层的道德表率作用,使江户时代的日本官员收敛,人民本分,江户时的政府廉洁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甚至好过现在的日本。 西方国家靠民主监督解决了政府的腐败。很多落後国家想在不改变国家专制政体的情况下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但最後都失败在政府官员的腐败上,中国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很深的体会。这些经验教训使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靠民主才能解决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然而日本却在这方面给出我们一个例外:在专制体制下也能保持政府的清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之一就是政府官员的清廉。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并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而是败在政府军队的腐败上。当时日本政府的清廉并非来自民主监督,而是得益於政府官员军队将领的克己奉公武士道精神。有人甚至说:日本近代化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武士道精神。 最早把日本的武士道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是日本最早的留学生之一新渡户稻造(1862 1933)。1899年,美国出版了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成的《武士道 日本之魂》(《Bushido,The Soul of Japan》),立即受到西洋世界的反响与好评,英文版的《武士道》在美国、英国先後再版10次,并被翻译成德、意、法、西班牙等多种其它语言的译本。新渡户也因《武士道》一书成为日本的近代思想文化先驱人物。现在日本发行的5000日元钞票上,就印着新渡户稻造的肖像。 二战後日本普遍采用西化教育,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已越来越淡薄。因此不少日本人(特别是老人)对此忧心忡忡,以为下一代日本人没有了武士道精神,就会导致国家民族的衰败。不管武士道在日本历史上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越来越远离武士道精神,大概已成为难以扭转的历史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