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这种阅读教学形式,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被废弃。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的?

热心网友

我连续观摩了“全国小语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各省市优秀青年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着过人的业务素质和精湛的教学技巧。首届的沈阳,第二届的马鞍山,第三届的昆明,第四届的南宁,我都去了。前两届对于我的阅读教学方法的摸索形成,起了巨大的引领作用,那时候,我刚刚由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师走上教研员的岗位,亟待寻找榜样和模式;第三届的学习,对于我重回学校和课堂,验证我的阅读教学改革思路也起着良好的作用。到了第四届,我从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归来,对于阅读教学的形式有了自己的反思,真正敢于用批判的态度去质疑目前流行的阅读教学潮流,我越来越感到不满。在听了香港的那节精彩的口语课之后(《学会沟通》),我给时任评委的崔峦递了一张条子,表达了本人的失望和遗憾。我认为,朗读,不应该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主要呈现形式。即便和默读相比,速度、效果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我调侃,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培养播音员,而且还培养文学评论家。“你喜欢哪段课文?你读读看。”这倒无可厚非。“你懂得了意思,看看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文贵自得。表达出来尚且有一定难度,还要求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朗读”传递文章的意思,更有甚者,还不依不饶,追上一个要求“你读得真好。说说看,你为什么这么读?”天!我们是不是过分了?我的课堂教学关于感情朗读这一块这样处理:用教材配套的录音课文反复播放两至三遍,有些朗读处理不令人满意的就亲自范读;孩子们也可以表演朗读、感情朗读,但是要求大大的降低;至于他们理解到什么程度,我大都不要求他们描述出来。我腾出大量的时间,搞补充课外阅读。我赌一把,就是让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真正超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145万字的指标。或许我的做法欠妥,或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实践,发一个帖子,以求指正,抑或我们在一条道路上结伴而行呢!。

热心网友

我觉得从记忆的角度来讲,朗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如果仅仅是看,或默读是达不到加深记忆的效果的。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背课文的时候。如果仅仅是看五遍,和大声朗读五遍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还有英语发音,中文的发音的问题。我认为朗读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