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是这样说的,两种物体互相磨擦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教师在讲授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昵?有很好的例子吗?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样就是的性质就是说明物体带民电了呢?希望你能给我帮助。

热心网友

用最通俗、最生动、最使人联系的语言来讲述:二种物体,它们的原子核管教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有点强一些,有的弱一些。如果这种物体的原子核管教电子的本领大,束缚电子的能力强,那么,它的电子就不容易逃离、失去;而如果另一种物体的原子核管教电子的本领小,束缚电子的能力弱,那么,它的电子就容易逃离、失去;二种物体摩擦时,束缚电子的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它的负电荷少于正电荷,于是带正电;束缚电子的能力强的物体不容易失去电子,且得到了多余的电子,它的负电荷多于正电荷,于是带负电;以上解释,结合教科书,学生容易理解、接受。

热心网友

举例子呀可以用一把直尺在头发上摩擦一会,然后去吸附准备好的碎纸片,纸片被吸起来了,说明尺子在和头发摩擦时带了电,这样的例子很多呀.还有就是我们在睡觉脱毛衣时会听到孜孜的声音,那也是摩擦起电造成的呀.这样边理论,边讲例子,同学们就会理解的,况且这些例子学生们也可以自己体验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里子呀,比纯理论好懂多了.

热心网友

摩擦起电,实际上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本来物体是不显电性的,当组成两个物体的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固守束缚能力不一样,当相互接触一摩擦,束缚能力强的原子核就把束缚能力弱的原子核的核外电子吸过去,这样失去电子的物体就显正电了,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就显负电性。

热心网友

作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热心网友

我考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