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请见附件

热心网友

内城13座门 外城18座门

热心网友

 南京京城设有城门13座,每座城门均有相当规模的敌楼,并有数道木城门和千斤闸。门址位置依据城垣形制不求对称,依门而设的瓮城有内、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瓮城,古称(?),又称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外的附属建筑。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门取向不一,形成相对独立的护卫城门的设施。瓮城,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期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发展,也是护卫城门建筑形式中成熟的建筑设施。南京城墙的内瓮城,一反中国传统瓮城建造的旧制,将前人理论上把瓮城设置在城门内的设想,大胆用于实践,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内瓮城的形制,为明初南京城墙首创。由于内瓮城设置在城门的里边,就有条件设置瓮洞(即藏兵洞),将城门守御这一明显的薄弱部位,变成防御作战中的强点,这是外瓮城所无法做到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寓居南京的吴敬梓先生,根据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城门顺序是:“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三山门、聚宝门和通济门,均为内瓮城,规模与气势均超过其他诸门,尤以聚宝门内瓮城为最。仅藏兵洞达27个:第一道城门左、右各三个,城门上的楼基中共设7个,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为最大,面积达310平方米;东西礓(磜)下面各设坐西向东和坐东向西的藏兵洞7个。这些藏兵洞平时用作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藏兵,相传可藏兵3000余人。通济门的内瓮城,也是非常壮观的,特别是呈“船形”的通济门内瓮城,在增强城门防御能力的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反映了当时人的审美情趣和某种愿望。   正阳门、朝阳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环绕皇宫的南、东、北三面京城城垣上。其中,正阳门为皇宫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外国使臣赴京朝觐入城必经之正门;而太平门外玄武湖之滨,则为1384年朱元璋设置的主宰刑杀大权“三法司”(即“贯索”,或称“天牢”)之所在。   神策门,是目前所知的南京城墙唯一的传统形制的外瓮城。有趣的是神策门外瓮城与聚宝门内瓮城几乎在城市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这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内一外的不同形制的瓮城,是明南京城墙建造中继承与创新的例证之一。   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和定淮门四门,位于南京城垣的西北角,濒临长江,是抵御江北进犯南京城的重要门户。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渡江南下,如果不是李景隆、谷王(蟪)在城内策应,打开金川门迎燕师入京,恐怕朱棣当时难以顺利进城,很快就能登基称帝。   清凉门、石城门,均置内瓮城单座。   坚固而形制各异的城门,是南京城墙绚丽多彩的一章,也是当年建造者设计思想的生动体现。城门的设计与建造,在充分满足城门防御能力的前提下,极力追求城门建造艺术上与恢弘雄伟、形制独特的南京城垣主体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