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659年,百济在日本的支持下进攻新罗。新罗几乎被灭。新罗求援于唐。唐高宗决定抗日援朝,“唇亡齿寒”是他最早说出的。他派大将苏定文率军十三万东征百济。新罗派五万精兵接应。唐、济联军迅速进击,百济大败,百济王义慈和王室成为俘虏。其子逃脱后,召集残军,向日乞援。日本得到这个与大唐较量的机会,上下兴奋无比,当时在位的齐明女皇赴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大唐的战争。只是在途中病故而亡,不得一展女性绵密的战略心思,出征未捷身先死,日军遂也止步不前。   又过了几年,看着百济好端端一个国,就这样给中国人灭了,遗民屡屡哭诉哀告,日本恻隐大动,勇武道义被激发,决定支援百济复国。这个物产当时并不丰饶的倭夷之国,拿出了“矢十万,丝五百斤,绵一千斤,布一千端,苇一千张,稻种三千斛”支援百济遗民复国,随后又派军队渡海驰援。日本海军抵达朝鲜南端的白江口,正好碰上刚刚赶来的大唐和新罗的水军。两军在白江口对峙。当时日军有战船四百余艘,新罗和唐只有一百七十余艘,兵力上也是日军人众,于是气焰干云,颇轻看大唐水军。日本统帅放言:“此一役或可让中国军知天朝神威”。   第一日的水战,两军战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敌唐军的松木巨船,隔船相战,日本的倭刀虽锋利,也难敌唐军的长矛勾枪,结果日海军人船多有损伤。一晚无话,大概大唐海军中有高人挑灯夜读,想起三国时吴蜀联军火烧赤壁的战法,第二日,唐朝和新罗的舰船阵中,突发火箭(燃火的矢箭),日本海军促不及防,四百多艘战船皆被焚毁。兵卒在船上奔突嚎叫,跌撞践踏,大多士兵跳入滚滚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的日本残军皆跪在岸边向唐军投降。到底是天国盛唐时,唐军以少胜多,兵民士气如虹,相比之下,日人那视人视己的生命都如草芥的、令人胆寒的武士道还没诞生,剖腹亦不盛行——可惜这种日本军人争相乞命的景象在后世再也看不到了。   百济国也随着日本海军的覆灭而彻底灭亡。   高句丽让唐帝国给灭了,百济让唐帝国给灭了,日本让唐帝国撵走,剩下以中国后裔为主的新罗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唐帝国还把自己的疆界一直扩到朝鲜北部,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唐太宗临终前欣慰:隋朝三次征高丽大败而归,而我完成了东扩大业。   《日本通史》写道:日本“白江口海战的惨败,大出天智天皇为首的贵族集团的意料之外。精神上由信心百倍与唐抗衡的亢奋状态,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唐朝的一举一动,都会使日本举国感到惊恐。生怕大军压境。就是在这种惶恐的局势下,天智天皇积忧成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