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困扰我好多年了

热心网友

我个人的看法--“射住阵脚”指的是“做好对己方阵地或阵型的‘软肋’防护,使己方部队可以进退有据”。这里的“阵脚”指的应该是“部队阵型的边缘”我们知道,古代战争基本上是人海战术,交战双方为了有效指挥庞大的军队,就必须将士兵排列成一定的队型,即所谓“军阵”。所有的人都要严格遵从统帅号令行事。而无论那种军阵,其在静止或运动时都有“软肋”,比如后部和侧翼。这些地方如果遭到敌军的突袭或猛攻,就很有可能引起这支军队的崩溃。所以,我国古代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对己方部队“软肋”的防护。强弓硬弩都是古代极具威力的远射兵器,可以先发制人,远程克敌,因此弓弩手非常适合担负起掩护己方主力部队侧背翼的任务。如果楼主去看过秦兵马俑,就会发现--在秦军阵的侧翼和最前列,均部署有一排弩手,他们全部脸朝外站立,弩上弦,箭待发,进可攻,退可守,始终准备应付敌军的来袭。

热心网友

古代的战斗,士兵必须排成整齐的队形,盾牌兵在前,后面是枪矛兵,这样才能互相保护。如果阵形乱了,盾牌兵没有攻击能力,枪矛兵没有防护能力,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因此,哪方能更好的保持队形的完整,哪方就很可能获得胜利。因此,向前进攻时,也不会出现电影里的大家全都向前跑的情况,而是齐步走,走出几十步,就要停下来调整队形,直到两军相接。跑是骑兵部队的专利,作用也是要冲散对方的队形,而步兵的跑,只有在一方已经溃败,另一方要追击时才会发生。为了让盾牌兵和枪矛兵能够从容布阵,就必须让敌人和自己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时候,就需要弓箭手先向对方射箭,让对方保持在自己的射程之外,给自己的盾牌兵和枪矛兵从容整队的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射住阵脚。

热心网友

按我的理解:就是用弓箭限制对方的移动路线,不让对方逃出己方希望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