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所谓“擒纵机构”是由一个边缘上有一圈尖角的轮子,和一个与钟摆相连的马蹄铁形钩子组成的。这个轮子经过若干传动齿轮被重锤或发条驱动,它总想转动,但是因为旁边有个讨厌的钩子把轮缘上的尖角绊住了,它必需等钩子放开的时候才能转动。那讨厌的钩子和钟摆相连,钟摆每摆动一次,右侧的钩子就释放轮边上的一个尖角,让轮子转一个角度,如此反复不已,轮子始终不能痛痛快快地连续旋转,只能一点一点地转下去。不过,这个总在轮子边上绊腿的钩子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每当它释放一个尖角的时候,就会因重锤或发条的力量顺势被推一把,于是通过钩子又间接给钟摆加一个力,免得钟摆停下来。就这样一绊一放地反复工作,钟表就滴滴嗒嗒地走下去。

热心网友

OK!

热心网友

  擒纵机构是钟表的重要部件之一。一方面它在振荡系统的控制下有节制地将原动机的能量传递给指针(也就是说它可以数出振荡次数);另一方面它以每个周期或每半个周期向振荡系统提供能量,以补偿摩擦消耗的能量。 第一个擒纵机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张遂(法名 “一行”)于公元725年发明的。  格雷厄姆式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钟表匠格雷厄姆发明了用于摆钟的摩擦间歇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问世即被用于制造摆锤约为1米的长的秒钟。这种摆钟相当精确,它甚至能够感受出温度的变化对摆动周期的影响。同一年,格雷厄姆还发明了水银外偿摆。  此后的两个多世纪里,秒钟一直是天文台所拥有的最精确的计时工具。这种钟表中使用的柱式擒纵机构,虽然在1695年已由霍顿和汤皮翁基本研究成功,但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还应归功于格雷厄姆。  锚形擒纵机械──目前仍为许多机械表所采用的锚形擒纵机构是英国马奇于1759年发明的。  最初,这种擒纵机构包括四个部件:齿轮、错、擒纵叉和摆轴。这种结构形式一直延续到1782年,以后才有了一些变化和改进,现在使用的锚形擒纵机构包括一个擒纵叉和一个特殊的齿轮。振子每冲动一次,擒纵叉就释放一个轮齿并向振子输送一个微小的冲量,以保持振动幅的稳定。与此同时,擒纵叉卡住齿轮,直到下次冲动到达之间使振子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自动振动。。

热心网友

你可在书店查一下机械手表和钟表的原理便可容易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