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靠的是生物战剂。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以生物战剂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生物武器的特点主要有致命性、传染性强、生物专一性、面积效应大、危害时间长、难以发现等。 (1)致命性、传染性强。 一旦发生病例,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染流行,造成人员伤亡,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2)生物专一性。 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牲畜感染得病,并能危及生命,但是不破坏无生命物体,例如武器装备建筑物等。 (3)面积效应大。 现代生物武器可将生物战剂分散成气溶胶状达到杀伤目的。这种气溶胶技术在适当气象条件下可造成大面积污染。 (4)危害时间长。 在适当条件下,有的致命微生物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如Q热病原体在毛、棉布、土壤中可存活数月,球孢子菌的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年,炭疽杆菌芽胞在阴暗潮湿土壤中甚至可存活10年。 (5)难以发现。 生物战剂气溶胶无色、无味,不容易发现,若在夜间或多雾时偷偷使用就更难及时发现。目前主要的生物武器有6种: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天花病毒、出血热病毒、兔热病杆菌和肉毒杆菌毒素。
热心网友
灭绝人性的生物武器生物武器旧称细菌武器,它是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各种武器、 器材的总称。 生物武器包括装有生物战剂的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和航空布洒器、喷雾器等。生物武器可使人畜发病或死亡。也可大规模毁伤农作物,从而削弱对方战斗力及战争潜力。在战争史上,早就有将鼠疫病人尸体抛入敌城使其传染,从而瓦解敌战斗力夺取城池的生物战的战例。生物武器的发展有三个不同阶段:从本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阶段,主要研制者是德国。研制的生物战剂仅是几种人畜共患的致病细菌,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其生产规模小,施放方法简单,主要由间谍去秘密污染水源、食物或饲料。例如德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马鼻疽杆菌感染敌国的几千头牲畜。第二阶段是从30年代至70年代,这个阶段生物武器发展的特点是战剂种类增多、生产规模扩大,主要施放方式是用飞机布洒带有战剂的媒介物,扩大了攻击的范围。这一时期是历史上生物武器使用最多的年代。30年代,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生物武器生产中心,对中国军民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生物战;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使用细菌生物武器;同时,英国、德国等国开始研制生物武器及其防护,在研制试验中不断发生事故。正是因为生物武器声名狼藉,备受国际舆论谴责,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声明美国政府将放弃使用生物武器。197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分约》。第三阶段是始于70年代中期,其特征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有利于生物战剂的大量生产,而且为研制适用于生物战要求的新战剂创造了条件,使生物武器进入“基因武器”的新阶段,从而再次引起一些国家的重视。生物武器在现代作战中的特点是面积效应大,具有传染性,杀人不毁物,有潜伏期,使用隐蔽性好。它的缺点是不能迅速奏效, 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由于生物武器生产设备比较简单,原料容易获得,一般有大量生产抗菌素或疫苗能力的国家就具有生产生物战剂的能力。所以尽管有公约禁止,仍有人在从事这类武器的研制。生物武器一般可分为公开使用和隐蔽使用两大类。生物武器攻击目标通常是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军事基地、大兵团集结地区等战略目标。某些潜伏期短、非传染性的生物战剂,如肉毒毒素等也可作为战术武器,用以攻击那些重要的阵地、工事等。生物武器的杀伤程度在很多方面还取决于受攻击一方的防护能力。良好的侦察、报警、防疫、消毒以及人员的武器知识、防护训练水平往往可以完全挫败生物战的伎俩。中国曾是生物武器的受害国,中国是 《日内瓦议定书》 的缔约国,一贯反对使用生物武器。中国于1984年11月15日加入《禁止细菌(生物)武器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