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源头在哪里?

热心网友

。逸雪你好,很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苗族历史悠久。关于苗族的源流,有的史学家曾认为,《尚书·吕刑》中“黄帝之时”以“蚩尤”为首的“苗民”部落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三苗”,就是苗族的先民;也有人认为,苗族与《尚书·牧誓》中殷周时期的“髦”人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则认为苗族系出自传说中的“磐瓢”系统购部落。较多的学者主张,约在我国秦汉之际,苗族先民就已居住在今湘西等地的五溪地区,系史称“五溪蛮”或“武陵蛮”、“长沙蛮”的一部分。后来,他们陆续向西南迁徒,逐渐在湘、黔、桂、川等省边区分散定居,并逐渐在贵州形成较大的居住点。 关于苗族出现在云南的时间,过去曾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早在唐朝时期就已有部分苗族先民居住在今文山州一带;另一种认为凿族自明、清以后才分别由贵州、四川、广西等地迁入。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大约在唐朝初年前后,就已有部分苗族湘、黔、川、鄂等地迁入云南东南部地区,随即成了当时“南诏”统治区域范围之内的少数民族之一。咸通年间,当“南诏”军队南下攻安南都护府时,便调动了距安南都护府北部与“南调”接境地方的苗族先民(史称“苗众”)参加。《蛮书》的作者樊绰前往与“南沼”将领交涉时,便亲自见到“苗众”进入“南诏”军队营栅,所以樊绰作了如下记述:“黔、泾、巴、夏四邑苗众,咸通三年(公元八六二年)春三月八日,因入贼(指南诏)朱道古营栅竞日,与蛮贼将大羌杨阿触、杨酋盛、拓东判官杨忠义话得姓名,立边城自为一国之由。祖乃盘瓢之后。其蛮贼杨羌等云绽盘古之后。此时缘单车问罪,莫能若事。成通五年(公元八六四年)六月,左授奖州都督府长史,问蛮夷巴、夏四邑根源,悉以录之,寄安南谤大首领。”当时出现在“南诏”军营黔、经、巴、夏的“苗众”,当有一部分是在此之前就已居住在安南都护府北部与“南诏”接境地方、即今文山州一带的苗族先民。这部分苗族先民,在参加“南调”军队攻安南都护府的过程中,便与“南诏”将领杨阿触、拓东判宫杨忠义等“话得姓名”,并提出“立边城自为一国”,在商谈过程中,按照他们的传统风俗进行了“盘古根”,并说明自己的民族是从黔、涪、巴、烫一带迁来的,其“祖乃盘瓤之后”。接《蛮书》这段记录,不仅说明来自“黔、涪、巴、夔四夷苗众”与“盘瓤”氏族部落集团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说明唐代苗族的分布区域已经从湘西、黔东一带遍及到了今川东、川东南、鄂西南以及今云南文山等地。以后,分布在云南的部分苗族,并曾一度深入到了“南诏”、“大理”时期的东部“乌蛮”之中,在“纳垢部”(今马龙县)、“罗雄部”(今罗乎县城)取得过统治地位,此二部之首领都以“盘胍”后裔自命。根据《元史·地理志》追述:“马龙州,夷名曰撤匡。昔焚、刺居之,盘胍裔纳垢逐旧蛮有其地,至罗直内附,于本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改为州”。“盘胍”是传说中苗、瑶族的祖先,依此之说,“马龙州”在“南诏”、“大理”时为“乌蛮”、“自蛮”共居,但曾一度有“盘胍裔(苗族)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统治了这个“赞、刺”人居住的地区。《元史·地理志》又说:“罗雄州,与溪洞蛮僚接壤……夷名其地为塔敝纳甸。俗传盘瓢六男,其一日蒙由邱,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普恐,名其部曰罗雄。宪宗四年(公元一二五四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割夜直部为罗雄州。”“罗雄、夜直”二部为“南诏”、“大理”时期东方“乌蛮”三十七部中的一部分,元朝初年,将此二部并入“罗雄州”。在此之先,“罗雄部”(今罗乎县城)、“夜直部”(今罗平县北、富源县东南),即住有“盘胍六男”之一的“蒙由邱”的后裔。直至近代,分布在云南境内的苗族,绝大多数自称中都冠有“蒙”一音,这不仅说明“蒙”这个自称与“蒙由邱”有着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近代分布在文山等地区的苗族,很大一部分是直接由唐朝时期从“黔、涪、巴、夔”迁来的“四邑苗众”,发展而来的。 云南苗族的另一部分,系元、明、清各代由黔、桂、川等地陆续迁来。这一部分,除在一些地方志书中有零星记载之外,则大量流传于苗族民间口头传说中。据清道光《威远厅志》卷三记载:“安乎厅(时属开化府,治今文山)境,旧有黔、粤苗”。民国《马关县志》卷二载:“苗族本三苗后裔,其先自湘窟黔,由默人滇,其来久矣”。民国《丘北县志》卷二载:苗族“明初由黔迁入”。这些“苗民”、“三苗后裔”,指的是清朝以前、元、明以后便分别从贵州、广西一带迁来的苗族,其中显然也包括唐朝时期的“黔、涪、巴、夔四邑苗众”的后裔。近代文山、马关、砚山、麻栗坡、丘北等县都有不少苗族,同时并延伸到红河州的蒙自、金平、屏边、河口等地,但清朝时期以前都居住在开化府。近代楚维地区各县皆有数量不等的苗族。据清道光《大姚县志》卷七载:“蛮子……居高山陡壁,其上下如飞。男女皆衣麻布长衣,以麻布裹腿,带刀辟山地种干粮。善掷石,投数丈外,发无不中,标枪劲弩尤为锋厉。此种向来所无,近年土著民人自江外招来种地,前后教正里山中已数百家。”就生活习俗等方面看,这显然指的是苗族。据今楚雄、武定、禄劝、大姚部分苗族的传说,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清代中叶前后由贵州迁来。这与史籍记载基本相合。此外,昭通和巧家县部分苗族自言其祖先系清初经湖南至贵州、康熙年间由贵州迁入昭通的;篙明、路南、昆明等地苗族,自言长辈是清末光绪或宣统年间由贵州迁来;宜良、威信熊姓、杨姓苗族,有的自言祖先约在四百年前后由贵州迁来;西畴八布荒田的苗族,自言约在五代以前由贵州迁来;丽江四区三仙乡的苗族,自言约在四代以前由贵州老鸦滩迁来。在相当一段时期中,迁到云南境内的苗族由于受到地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仍在不断四处迁徒。如有的曾从开化(今文山、砚山等地)迁往蒙自一带,后因不堪蒙自统治者压迫而又迁往金平、屏边、河口一带。 历史上,由于反动阶级的残酷压迫,迫使苗族人民多次举行起义。清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滇东罗平、师宗与其邻境黔西南的南笼府(今兴义)、普安州的苗、壮、汉、彝等族人民,在苗族首领韦朝元(韦七络胡)、布依族女英雄王囊仙的率领,举行反清大起义,有力地支援了湘西苗民大起义。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一八五五年——一八七二年)的“咸同起义”,席卷湖、黔、滇、桂四省;毕节、镇雄一带苗族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推举苗族陶三春、陶新春为首领,率众反清。清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零年),回族农民军在弥勒竹园被清军围攻,文山、丘北、广南等地苗、彝等族农民军立即渡盘江接应支援。这些英勇不屈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近百年来,英、法帝国主义在云南修筑铁路,抢开矿藏,并与当地反动统治者相勾结,对苗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实行联合压迫,苗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坚持了反抗斗争。公元一九二五年,麻栗坡苗族人民进行过反对伪汛长和伪乡长的斗争;公元一九三三年,丘北苗族人民掀起了“抗租、抗税、抗粮、抗捐、抗债”等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苗族人民参加了党在滇南、滇东南地区建立的游击武装,麻栗坡等部分苗族村寨都是游击队的根据地。 希望你有机会到苗家看看,苗家人热情好客,一定会好好招待你的。 你的好朋友 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