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有些地方亦称茭笋、或茭瓜,是江南人喜欢吃的一种水生蔬菜。 可炒食或作汤。嫩茎含水分91-96%、蛋白质1。0-1。6%、碳水化合物1。8-5。7%、粗纤维0。7-1。1%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部分有机氮以氨基酸状态存在,风味鲜美。茭白其实是一种病态,是黑穗菌寄生于禾本科的菰草(菰(Zizania caduuciflor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池沼里。),菰草受到刺激后,茎基部膨大而形成,若植株没有黑穗菌的寄生也就不会膨大产生茭白。菰草长在水里,春天时黑穗菌侵入幼茎,在生长点的受害部位增生肿胀大的嫩茎,就是我们食用的茭白。茭白切开后有时会有黑色的斑点,就是该菌寄生的结果,,里面黑色的斑点就是孢子堆,故茭白又称乌郁、乌麦。等夏天时,茎里出现许多空洞,肉质茎的内部被黑粉菌的厚垣孢子所充满,不堪食用,通称“灰茭”。“菰”在中国早期古籍《尔雅》中,被称作“蘧蔬”;在《周礼·天官·食医》中称为“菰”;在《说文解字》中有“,雕胡,一名蒋”的记载,段玉裁引用《广雅》解释道:“菰,蒋也,其米谓之雕胡……其中台如小儿臂,可食,曰手”;其实最早“菰”是一种粮食作物,其种仁煮成的饭就是“雕胡饭”,后来可能因为产量低,逐渐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也许再加上黑穗病的流行。最先将菰称为“茭白”的,可能是三国时魏国张揖撰的《广雅》一书,它说:“蒋菰亦谓之茭白”;据《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 莼菜、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文中的“菰菜”即今日之“茭白”。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八“物产”“菜之品”中,已有“茭白”列入其中,说明宋代杭州菜市有商品菜茭白出售了。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中说:“菰首者,即今之茭白也”,但他怀疑:“然菰实有米,而今茭白未闻有之,或者野茭乃生米也”;其实原因就在于菰米染上黑穗菌后,便不能再开花结果了。所以后人只知茭白,而不知菰米。。

热心网友

水生植物---菰茭草 菰,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际有白、绿色匍匐茎,俗称皮条根,产量很高,每年多是借捕捞鱼时,用推刀收割。次年春天,菰草根萌新株,长到一定季节开始收割,一年主要有三茬,即春草、秋草,大部分晒称干草,到冬季出售。秋菰茭草抽生花茎,经菰黑侵入后,不能正常抽台开花,而刺激胞增生,其基部形成肥大的嫩茎,叫作“茭白”俗称“乌麦”,人可食,而且是高等菜肴。花单性,紫红色,雌雄同株,为顶生大圆锥花序,雌花生于上部,颖果狭圆柱形,两端稍尖,黑色,名位“菰米”,当地鱼湖民俗称为“芒子米”。人可煮食,或磨面蒸“馍”贴锅饼等,热吃很粘而香。

热心网友

不是地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