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好象就有拿这东西指挥的
热心网友
旗在中国的起源很早。《列子》中就记载了黄帝与炎帝大战(即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一场战役“阪泉之战”)时,就”雕?鹰鸢为旗帜“,也就是也以各种猛禽的羽毛作为旗帜。殷代的甲骨文已经有了“旗”字,并有了若干以旗为偏旁再与其它字共同组成的会意字,可见当时的华夏先民已普遍使用旗了。初期旗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标志,表示一个氏族、一个猎场、一个路标等需要人们加以注意、辨别的事物位置所在,当一个氏族外出打猎或作战时,氏族首长就举着旗帜号集众人,从而起到指挥猎战的作用,故而《说文》对“旗”的解释是“士卒以为期也”。原始的旗帜并不是在旗杆上系一幅纺织品,而是在树枝上捆一大把茅草,或是悬系一件动物尾巴之类的醒目的东西来作为标志和指挥的。所以,位于队列之前谓之曰“名列前茅”(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古代作战失败,表示投降时,手中要拿这茅草(如《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武王克殷,微子投诚,就是“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殷人就已经普遍用旗,周代就已有各种各样的旗,如常、旆、旗、物等,每一类的形制与图案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旗在《诗经-小雅》的《出车》和《采芑》中都有描绘。到秦汉以后,随着常备军的增多,军队专用旗帜也越来越大,以至新兵入伍后,熟悉各种旗帜的训练必须专门进行。所谓“教旗”是也。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战争》,袁庭栋、刘泽模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热心网友
有战争的那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