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从帆船时代开始,越详细越好!

热心网友

军舰——战列舰的演变 从帆船时代的战列舰 一直讲到它退出历史舞台.保证质量. 附:美国战列舰发展史

热心网友

战列舰也称主力舰、战斗舰,是一种装备强大火炮武器及装甲防护最强的大型水面战斗舰只。战列舰历史悠久、作战威力强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在风帆战船时代,一些海上强国曾依据当时战船威力的大小(排水量、火炮口径及数量),将战船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当时的战列舰排水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在三层或两层甲板上装备有火炮70~120门,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种。   战列舰的名称起源于海战中的战列线战法。17世纪时,舷炮战术成为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所谓战列线战术,即双方交战前,首先将各自的战舰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双方舰队或同向并列而行,或异向交错而行,并在行进中以各自内向舷炮相互进行炮击。于是,用于战列线战术并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战舰,得名为战列舰。  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当属英国的“胜利”号。“胜利”号舰长57米,排水量2162吨。在3层甲板上的两舷排列着102门加农炮,可发射5。4~14。4公斤的炮弹。这种炮炮身长、射程远,14。4公斤的弹丸在最远射程上可击穿5厘米厚的橡木板。另外,船上还有2门巨型“粉碎者”短炮,专门用于抵近敌舰时射击,威力巨大。“胜利”号舰载巨炮仅一次单舷齐射,便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是当时的一级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   随着蒸汽机逐步成为战舰的主要动力后,到19世纪70年代时,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大型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已增至8000至9000吨。1892年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350毫米,装甲厚度达到230~450毫米,航速为16~18节。此时战列舰又有了新标准,其中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成为各国公认的确认战列舰的四大要素。“大舰巨炮致胜论”已成为各国海军公认的准则。   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海战也随之空前激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战列舰再显神威。   1906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出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该舰装有4台蒸汽轮机,排水量为2。18万吨。“无畏”号装甲厚度达279毫米,火炮也极具威力,仅 305毫米口径的巨型舰炮就有10门,此外还配置有5具水下鱼雷发射管。再加上其高达21节的航速,使得当时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匹敌。   德国也不甘落后,迅速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近1。9万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最大航速19。5节,装甲厚度竟达300~400毫米。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已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海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其中尤以日德兰海战最为激烈。此时,两国海军所采用的仍是战列线战术,即以侧舷炮的火力猛烈轰击对方舰队。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已投入海战并初显威力,但大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强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舰巨炮致胜主义”的传统观念。因此当战争硝烟刚刚散去,获胜后的各列强随即便掀起了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建造战列巨舰的军备竞赛。   然而,建造战列舰的开支实在是过于浩大了。为了削减本国军费并限制对方海军实力,美、英、日、法、意5大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定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该条约规定了5国主力战舰的总吨位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条约还对各类主力战舰作了专门限制:战列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406毫米的主炮;航空母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2。7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的舰炮。   《华盛顿海军协定》的有关规定,显然将新崛起的日本帝国定位为二流海军强国。1934年,不甘心充当二流角色的日本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协定》,并且开始秘密建造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其中“大和”号满载排水量竟达7。28万吨。舰舷部采用5层钢板保护,总厚度达410毫米,并以此创下了迄今为止世界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该舰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高达13层之多。其3座三联装的主炮口径为460毫米,每座炮塔重达2200吨,堪称世界之最。此外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火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115门25毫米火炮(后又增至156门)。全舰仅装甲总重量就高达2。1万吨。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为了挤入列强行列重新瓜分世界,也秘密建造了远远超过3。5万吨的巨型战列舰。   然而,随着潜艇性能的改善和航空母舰的出现,体积巨大、行动笨拙的巨型战列舰不仅未能再显神威,反而成为了潜艇和舰载飞机攻击的最佳目标。巨型战列舰鼎盛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就受到了英国海军重兵的围攻。“俾斯麦”号本是一艘排水量为4。17万吨的战列舰,舰舷和炮塔装甲厚达320~360毫米,并配备有8门口径为381毫米的主炮和数十门大口径的副炮,也堪称“海上巨无霸”。1941年5月26日,从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5架“旗鱼”式鱼雷攻击机攻击了“俾斯麦”号,其中两枚鱼雷击中了其舵机。在随后的几天中,英国海军的几十艘军舰用炮火和鱼雷,向行动不灵的“俾斯麦”号频频发起猛烈攻击,并最终将其送入海底。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举击沉停泊在港内的各种舰只40余艘,其中包括“内华达”号、“亚利桑那”号等5艘战列舰。2天后,英国海军引以为荣的最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也在马来半岛关丹海域,被日本海军的岸基航空兵一举击沉。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本海军岸基航空兵击溃,尤其是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种巨舰大炮的代表,在航行中就被航空兵击毁,充分地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而就在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国海军的高级军官们,从不相信战列舰会被日机击沉。但血的事实却让他们明白了:没有空中支援的舰队,战列舰也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   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日本“武藏”号和“大和”号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同样未能逃脱藏身鱼腹的厄运。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国海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身中21枚鱼雷和32颗炸弹后,最终沉入锡布延海海底。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也因遭到美国海军数百架次舰载机的轮番攻击,而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海域。珍珠港、马来亚海战与“大和”、“武藏”号的无情沉没,宣告了空中打击时代的到来,也为“巨舰大炮”主义敲响了丧钟,战列舰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两国的战败已使其战列舰损失殆尽;英、法两国则因遭受战争重创而经济困难,亦无力发展战列舰;而美国海军则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也停止了建造新的战列舰。于是,曾称霸海上长达1个多世纪之久的战列舰地位也由此跌入谷底。之后,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地位又进一步下降。   战后,美国海军服役的最新式战列舰是1943~1944年间所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当时共建造有“衣阿华”号、“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威斯康辛”号4艘。该级舰满载排水量为5。8万吨,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舰体装甲最厚处达430毫米,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这已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后一批战列舰。   1949年3月,美国海军除将“密苏里”号暂留服役外,将其余战列舰全部予以封存。1950年6月,朝鲜半岛点火突起。1951年3月,美国海军将“威斯康辛”号启封服役,接任第7舰队旗舰,并参加了对朝鲜北部海岸地区的炮击行动。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3月,“威斯康辛”号及其姊妹舰“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再次被封存。而就在这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被封存之前,苏联和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也相继退出现役,英国海军也停止使用其最后一艘战列舰“前锋”号。   但曾经雄霸海洋的一代巨舰,却并未就此彻底销声匿迹。   1967年8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战列舰再度启封服役,赴越南参战。但该舰参战不久,就因美国调整对越战争战略而于1969年再次退役封存。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美国国会又批准拨款,重新改装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此次改装主要包括:安装SLQ-32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完备的电子通信设备,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塔,代之以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增设4座四联装“战斧”、“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4座“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尽管改装和修茸后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已面貌一新,但却已是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海上斗争及作战方式业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厄运。几年之后,“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被再度打入冷宫。   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揭示了当代战争的崭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   不过,海湾战争还是为世界仅存的两艘战列舰提供了最后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在“沙漠风暴”作战中,“威斯康辛”号和“密苏里”不仅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并用其406毫米口径的主炮猛轰了伊军阵地。战列舰巨型火炮震耳欲聋的怒吼,仿佛是在向人们进行着最后的告别。海湾战争结束后,“威斯康辛”号随即退出了现役。   1992年3月31日,战列舰家族中唯一还在服役的最后一名成员――“密苏里”号,在轰鸣的礼炮和嘹亮的号角声中退出了现役。“密苏里”号的最终退役,标志着战列舰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从此被彻底逐出了海军舰队的行列。。

热心网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古代海军曾经辉煌过,北到朝鲜,东抵日本,南指印尼,西达东非,都留下了中国人骄傲的足迹。但是这些航行不是以开拓疆域、进行侵略为目的的,而是以开辟海洋航线,繁荣海外贸易为目的。  而近代以来,由于蒸汽机、螺旋桨以及火药、火炮技术的出现和改进,只是西方各国的海军装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古代海军惯用的接舷战、冲撞战、火攻战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而先敌发现占领最佳攻击阵位,迅速瞄准先敌开火则成了海战的最基本模式。西方各国凭借着他们坚固的船、犀利的炮火、极快的速度打开了亚、费、拉美洲各个国家的大地,有恃无恐的将这些国家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国在经历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也由于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此时的中国统治阶层中有一部分官员开始慢慢清醒过来,他们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重要性。于是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办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其中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广东军装机器局均能建造军舰。而在1868-1884年间,中国共建造舰船50余艘,从质量上看,这些军舰有了从大到小,由木壳到小型装甲的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有古代海军转变成为一个准近代海军。虽然这些建制与同时期的欧洲海军相比仍然在舰体材料、排水量、舰炮、发动机功率上均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一差距1884年爆发的中发展政治中暴露无遗。法军以区区十一艘军舰就灭掉了福建水师整整一个舰队。这里面固然有作战思想消极、训练不足、缺乏统一指挥的缘故,但我方军舰无论从舰体装甲、火炮威力、数量和射速均难以和法军匹敌。对法海战的失败成为中国海军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不仅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而且还使中国的统治阶级对海权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他们对海权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就此建立新的海军领导机关和建立了海军专款。中国的海军建设有分散经营进入了集中领导、加速发展的时期,这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促使一些新的海洋理论和海军作战理论的出现,并使中国的统治阶级认识到武器装备对海战胜负的影响和重要性。于是当时的中国海军迎来了一次购舰高潮,我国从英、德等国购进了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定远、镇远铁甲舰和济远、致远、经远、来远的巡洋舰。并以此为主力将我国北洋水师的战斗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八大远的威力使极具扩张野心的日本未敢轻举妄动,从而也导致了日本的一次购舰高潮。日本未对抗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而建造了松岛、严岛、桥立三艘火炮口径及航速均超过了定、镇两舰,又从英国购进了吉野、浪速、高千惠等三艘舰。这样以来,日本海军同中国海军之间的差距急剧缩小。再者日本从各方面情报分析得出,无论是从中国的统治阶层,还是海军领导阶层均不重视海洋主权。舰队平时疏于训练、军纪涣散、士气低落、战备水平低,于是日本便向中国开战,外强中干的北洋水师在经过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威海海战之后全军覆没。这次战败的后果是惨重的。不仅仅将洋务派企图通过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重振天朝雄伟的愿望彻底破灭,而且导致了中国主权的进一步沦丧。不仅要咽下战败的苦果而且还要割地赔款,为敌人的资本主义改革提供所急需的资金,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并且是日本国内的野心家更加认识到海军在领土扩张、对外侵略、保护海上运输线等方面起到积极和决定性作用。而此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则忙于战争赔款的偿还和继续花天酒地。中国海军的装备、士气在甲午海战后直到清朝覆灭都一蹶不振,急速消沉。中国又重新回到19世纪前中期有海无防的局面。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个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此时的中国国内局势混乱不堪,军阀割据、满目仓痍、饿殍遍地,民国政府根本无暇关心海军建设。这使得中国海军出了几艘从满清海军接受的破军舰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家当。直至抗战的爆发,中国海军中的大部分舰艇还是清朝遗留的军舰,而此时的世界海军力量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充斥着海洋强国的大小舰队,航空母舰的出现及航空力量在海军的应用使海战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珍珠港偷袭时之前的大舰巨炮主义被无情的抛弃。双方舰队相距几百海里,利用舰载机打击对方舰队的作战方式已经主宰了海战战场。这时的国民党海军几乎不能称为海军,他的充其量也就是办一些缉私、缉盗等任务。在对日作战过程中,除了自沉堵塞水道和依托岸防工事打下几家日机外,几乎毫无建树。随着。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海军逃的逃、散的散,起义的起义,他终于走完了他碌碌无为的一生。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江苏泰州白马庙乡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多了一个新的军种---海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海军在苏联的帮助下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出于对台湾国民党海军的需要,我海军将侧重点放在小型高速的护卫艇和鱼雷艇上面,并逐步建立了以飞机、潜艇、快艇为主的快速打击体系。从一个大国对海洋控制权的方面来看,这种建军理念显然是错误的,而当时的人民海军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用的作战舰艇,仅有的几艘武装船还是以登陆舰、商船改装而成的。人民海军在面对漫长的海军线,总多的海岸岛屿和台湾海军的不停骚扰下的压力下继续大量小型快速的舰艇来满足守卫海防线、护航、护渔支援陆军登陆,打击台湾海军的日夜骚扰等任务的需要,考虑到首都所在地距海岸线较近,而且还面对着苏、美驻日本海军的威胁,中央又下大血本从苏联购买了4艘30年代设计的高尔基级雷击舰,装备给负责渤海湾安全的北海舰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海军的装备水平几乎停滞不前,21型、24型导弹艇配备上游-1导弹的研制进度跟不上,导致我军由炮火化向导弹化转变进度比世界海军强国慢了一步。中国海军仍然以靠自己落后的装备打赢了几场小规模的海战,这也导致了海上游击战的理论的盛行,我国又陆续建造了近千艘小型舰装备部队,准备大打海上游击战,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种海洋领土达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大国来说更是不可取的。  终于我国在70年代中期因为需要大型军舰为洲际导弹测量船队护航而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以苏联科林斯军舰为蓝本设计的051型(西方称旅大级)导弹驱逐舰下水并迅速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及时圆满的完成了护航任务。虽然051型驱逐舰与世界各强国海军同期建造的驱逐舰相比并不占优势,并且还存在着电子系统落后、舱室设计不合理、内部结构杂乱、适航性较差等缺点,但051型的入役,填补了我海军中大型作战舰艇的空白,迈出了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一步。该型驱逐舰陆续建造了16艘,充实我海军三大舰队的作战编队,极大地提高了人民海军的制海能力。在这次造舰高潮过去后,人民海军的装备更新又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储备薄弱,再加上美苏等国对我国的制裁,我国对舰用燃气轮机、舰载电子系统、舰载防空导弹等军舰主要设备一直没有进展,人民海军就只能靠建国初购买的“四大金刚”和16艘“051”型驱逐舰来完成各种任务。而这些任务对于这20艘老旧的军舰说简直就是再为难这些爷爷辈的舰艇。终于,随着中美关系的解消,中美“蜜月期”的到来,中国从西方国家得到了LM2500舰用燃气轮机、SA365“海豚”直升机,“海响尾蛇”防空导弹,“海虎”对空雷达,MK46及“白头”反潜鱼雷等一大批舰用设备,这对我海军发展是一个新的契机,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正是这些设备使我军的052型,051B型驱逐舰尽快地加入了海军部队的序列。这些舰艇的入役,使中国海军的续航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使中国海军有能力达到中国所属的每一个海域。但是这时的中国海军并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远洋海军,因为这些舰艇设计时就是要求在岸基航空兵的协助下,击退来犯之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利不受侵犯,但是这种海军一旦远离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区域,将变成敌方空军的“活靶子”。所以这样的海军依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蓝水海军”。  近年来,我国同俄罗斯关系有了明显改善,我国也从俄国得到了“kilo”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垂直发射系统,舰载反潜直升机等装备,我国同时获得东、西方较先进的舰载设备,以便于我国汲取东、西方技术的精华,进一步完善我海军舰艇的攻防能力,甚至有些设备填补了我方在这方面的空白,这对我国远洋舰队的形成和海上打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海军成为一支真正的绿色海军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从上述情况看来,我国在海上作战力量方面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对海权理论的轻视  我国自古是一个陆地大国,一向重陆轻海,由于地大物博,社会界沟也长期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而当今海洋强国在很早以前就已是到海洋的重要性,例如英国,由于地域狭小、四面环海,所以它十分重视对海洋的控制,并以此大开个大洲国家的大门,为自己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和机器工业时代的完善建立了丰富的物资基础。反观中国,在1840年以后才开始逐步意识到海洋及海权的重要性,组建了新式海军,但有因为种种原因英、法、日等国海军后,对海军就不在抱有希望。一些对海权由较清醒较系统认识的官员也对中国还上力量是去信心,而且就是这些官员,他们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通过购买、仿制军舰建立一支较为强大的海上力量,用以维护国家版图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他们一手拿着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化性质的矛,却不敢去刺代表着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的盾,并试图维护这个早已腐朽的盾。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给自足观念的悲哀,他造成了中国从古自今就没有出现真正的海权主义者,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海权理论。没有成形的海权理论也就根本无法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可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而中国在马汉的海权论出现以后,仍旧不思进取,统治阶级仍然沉迷于花天酒地,宁可将大量的银子用于建造豪华宫殿,也不愿意为自己的军舰购买些炮弹,最后导致清朝海军的全军覆没。民国时期,由于民国政府无法稳定国内政局,并且内忧外患,所以民国海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二、技术装备  人民海军从建军以来就一直在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而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周边局势的恶化,以及国内工业科技等方面的基础薄弱,人民海军一直无法集中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而且还制订出了不符合中国海洋面积的“飞,潜,快”的方针,虽然这个方针很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但对中国以后建立的远洋海军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众所周知,要建立一支强的的海军,除了要有先进的海权理论外,要离不开发达的科学技术,因为建造一艘军舰,无论是在船体的设计,材料,还是舰在电子设备,武器系统,动力系统均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做保证。由于清政府实行错误的闭关锁国,致使中国处于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尤其是火药方面,在被西方强国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后昏庸的清王朝更加不思进取,造成本就落后的科技水平更加落后于世界先进行列,明朝时期下西洋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中国也有一个曾经比较强大的国家而没落成一个任人卑割的国家,在各国列强科技水平发展的时候,中国却在忙于军阀混战,低于侵略,以至于此时的民国海军落到如此地步,不得不说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因为我们没有完善的船舶,电子,动力等设计体系,从而导致中国海军远远落后于世界。  人民海军成立后,我国政府花的钱购进了“R级潜艇”“蚊子”“黄蜂”级导弹艇,“高尔基”级雷击舰,P-15型反舰导弹等装备的实物和图纸,并且进行了仿制,至此人民海军完成了现代海军的第一步,在人民海军成立5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火炮化”向“导弹化”的转变,并开始向真正的远洋海军转型,通过海军又具有单一的制海能力向制空,制海,制潜,制陆等能力齐全的远洋海军转变。随着052B,052C型驱逐舰,054型护卫舰,093型弹导弹核潜艇的陆续入役,我国海军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能真正维护祖国海洋主权,切实保护国家海洋利益的远洋海军正逐步成型。  自近代以来,中国海军一直在忍辱负重中苟且偷生,满清海军的屡战屡败,丧权辱国;民国海军的碌碌无为,毫无建树;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随着海权的丧失而不复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对海洋的重视 ,人民海军通过5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的飞速发展,使之中国的海上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海军力量的强大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那个中国海军不要把历史的失败当做耻辱,而是把它作为失败和教训,要知耻而后勇,让以往不光彩的纪录永远都不会再发生。。

热心网友

英国“无畏”号炮塔装甲舰,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舰,也是早期战列舰;1906年英国又一艘命名为“无畏”号的战列舰,其上装备了口径空前的305毫米主炮,并且拥有了15000余吨的排水量,以及当时先进的蒸汽轮机代替了老式的往复式蒸汽机,使以前的各国的战列舰逊色极了,从此在战列舰中出现了一条分水岭,在“无畏”号服役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战列舰又称“无畏”舰),“无畏”号服役之后的战列舰叫做“无畏舰”。一战时,口径最大的已经达到了381毫米,装甲数百米厚。在二战时,“依阿华”级达到了50000吨排水量,406毫米主炮9座,日本的“大和”级的排水量更是达到了空前的80000吨!还装备了9座460毫米主炮。德国的“提尔皮茨”级战列舰,排水量50000余吨,8座381毫米主炮,该级“俾斯麦”号在盟军3艘战列舰的攻击下数天未沉,可见其装甲厚度!但是,二战时航母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航母取代了战列舰。1993年,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退役,标志着战列舰从此变成了人们脑中永远的记忆,但是,1945年,日本人正是在这艘战列舰上签投降书的,因此,美国政府决定永久保留她。

热心网友

你是干什么的

热心网友

战列舰是中国人(也可能是日本人)起的名字。根据是当时西方风帆战舰为发挥火力将船队排成纵队进行炮战而命名的。在英文中,称Battleship,直译就是战斗船。 按当时的海战理论,决定胜负靠主战的战舰,就是Battleship,在决战时,排成纵行面对面拼个你死我活,中小型战舰都靠边站。巡洋舰只是侦察巡逻和通讯用的,不参加决战,所以不属于Battleship。后来木制帆船发展为铁制蒸气船,这种思维没变,日俄对马海战,日德兰海战还是这种模式。 为了在海战中取胜,舰炮越造越大,到二战时,一座主炮塔重量可达2-3千吨。为了防御敌方的主炮攻击,装甲也越来越厚(当时装甲设计的标准是应能抵御本舰主炮口径的炮弹攻击)。这样战舰的排水量也变得越来越大。二战时日本的大和舰主炮口径达450mm,排水量超过7万吨。 在二战中,实践证明战舰与飞机的较量中处于弱势,当年被击沉的战列舰,绝大部分是毁于飞机投的炸弹或鱼雷。想象以大舰巨炮对决的战斗可能,已不复存在。因此战列舰终于退出了舞台。

热心网友

学习

热心网友

在飞机和导弹未应用于海军舰队之前,战列舰是海军中的“霸王龙”。战列舰排水量达10万吨,装甲最厚处达1米以上,拥有数门或十几门400毫米以上口径的巨炮,炮弹弹头的重量既超过半吨,所谓“船坚炮利”这个词用在战列舰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可以想像,一般的船只或舰艇进入其射程后会是什么命运。据二战的一本历史传记记载,美海军名将斯普鲁斯所指挥的巡洋舰与日军的战列舰遭遇,由于日军将美军的巡洋舰误认为战列舰而为炮弹安装了延迟引信,交火后美军巡洋舰的20毫米装甲只被敌方炮弹击穿数处,而安然无恙,但由此可见战列舰强大攻击力之一般。 在航空母舰发展之初,海军中大部分高层指挥人员仍认为航母不是战列舰的对手,甚至在实战中试图利用战列舰歼灭航母,直到一艘艘战列舰被航母的飞机炸入海底,人们才蓦然醒悟,从而确定了航母在海军中的霸主地位。 由于战列舰所基于的巨炮重装甲攻防体系已经过时,因此二战后战列舰基本上已停止了发展,虽然仍有部分战列舰在海军中服役,但再未看到其在海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由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设计并监造,排水量17 900吨,航速40公里/小时,装备有安装在家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材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己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造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 800吨,最高航速为50公里/小时,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8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在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图)(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号战列舰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世界上仅存的战列舰-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重新编入现役。经海湾战争后,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热心网友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目前世界世界上仅存的战列舰-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它的主要武器是3座3联装的406毫米口径主泡,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舰炮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了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复了战列舰的名称。“无畏”号是由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设计并监造,排水量17 900吨,航速40公里/小时,装备有安装在家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材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此后,各海军强国纷纷仿效“无畏”号建造造自己的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世界上最后一艘战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下水的。这期间,战列舰的排水量,航速,主炮口径,装甲厚度及其它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便在先后建造的上百艘战列舰中,无一不承袭了“无畏”号所奠定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水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 800吨,最高航速为50公里/小时,舰上装有3联457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12门3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门双联装128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月月初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标志着战列舰的没落,它在海战中的地位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估计今后也不会再有哪个国家建造战列舰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号战列舰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

热心网友

不好说..就像人类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