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请大家把一切能找到的相关资料贴上来,急需,感谢!!!资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短片、课件、网页等等,只要与主题相关,请尽量贴!!如果有较大的图片以及短片等,请发到tttt0829@ ,同时注明你在iask的用户名,谢谢!

热心网友

附件!

热心网友

邮票上有。(1990年.T158.共5枚)

热心网友

韩熙载夜宴图 --------------------------------------------------------------------------------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禾农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  据《宣和画谱》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的宅第窥视其夜宴的情景而作的。画中的主要人物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出身北方豪族,避难来到南唐,李后主欲命其为宰相,而韩熙载见国事日非,不愿担当此任,遂终日纵情声色,与宾客作长夜之饮,画中的其他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等,都是韩常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忧心忡忡。桌案都比较低矮,正是由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琵琶箫鼓、秀墩床榻,室内的陈设器物无不体现了时代的特点。现实主义的题材要求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目识心记,悉心体会,然后艺术地再现,把自然形态上升为艺术形态。  《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图中三个屏风绝不雷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画家巧妙的构思。人物的趋向动势变化丰富,疏密向背有致,神态动静相宜,全图之势蓄于画卷之内,紧密而富有张力。第三段景物中安置了一枝烛台,红烛高照,点明了《夜宴图》特定的时间,而并不精心描绘夜色,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意象表现手法与方式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五代人物画中肖像画的技巧前所未有地发展,顾闳中就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古代称肖像画为“写真”,“真”就是指对象内在的精神本质,即“神”,具备了高超的写真技巧,对创作人物画来说自然是得心应手。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形体姿态、目光手势的相应描绘,画中人物有的弹奏舞蹈,有的按拍欣赏,情态生动。而对主人公刻意描绘,曲尽神形。韩熙载形体高大轩昂,长髯,戴高巾,从倚栏倾听,到挥锤击鼓,直到曲终人散,各个不同的场合始终眉峰双锁,若有所思,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戏乐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韩熙载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特殊的个性,十分传神,由此深化了《夜宴图》的内涵。  无论是设色还是用笔,《夜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古人善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璀璨夺目。《夜宴图》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古人作画,专尚用笔,在准确地把握了对象的形体特征以后,用笔除了勾画出对象的外在轮廓之外,同时具有表达对象本质的要求,线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在东方绘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用笔的变化概括起来说是“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八个字,实践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全凭画家妙悟,自然灵变。《夜宴图》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附1:韩熙载(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人。后唐同光进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南唐李?N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即位,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958年(交泰元年) 钱贬值,他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仿“开元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新钱铸成,广为流通。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他博学多闻,才高气逸。举朝未尝拜一人。善为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文人、道释求他撰写铭志碑记者不绝。又善谈论,审音能舞,画笔精妙,工书法,与徐铉齐名。善品评歌舞书画。他放荡嬉戏不拘名节,蓄有爱妓王屋山。王屋山俊慧异常,能歌善舞。韩熙载尝自击鼓,让屋山舞“六幺”,以此为乐。有《韩熙载夜宴图》、《纵乐图》,记其奢侈生活。后主(李煜)以其尽忠敢言,屡欲封他为相,而嫌其荒诞,遂搁置。他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卒后追封为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论古今王霸之道,舒雅为之作序。附2《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後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近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 。 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体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 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木三分。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打破时间概念,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这幅图有些画面没有画出墙壁、门窗、屋顶,也没有画出光暗及灯烛,但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观众感到宴乐是在室内的夜晚进行,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练手法。犹如中国旧戏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设色既浓丽又稳重。比例透视有法度可寻, 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

热心网友

《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近日上海博物馆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正引起观摩热潮,相关图书也出了不少。《韩熙载夜宴图》无疑是这些国宝中内容最为丰富、艺术含量也最高的作品之一。现将有关此图的故事作一介绍,姑且作为对上博这场非凡的艺术盛宴的呼应吧。   连环古画   《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逸事为题材绘制而成的长卷。这幅画的构思十分巧妙,全画可分成五个段落,每段以古代室内常见的装饰性家具屏风相隔,又以屏风相连,使前后连续而又相互独立,以表现在时间序列中展开的事件。   画面的第一段是“听乐”。好一幅热闹的夜宴歌舞的场面:侍女刚刚点燃了红蜡烛,楠木的几案上放满了各色酒菜瓜果。画面中那位长脸美髯的男子就是主人公韩熙载。他与众嘉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倾听教坊司李嘉明的妹妹弹琵琶。卧榻另一头的红衣状元郎上身前倾,已听得入神。值得注意的是屏后一女,也挤进来欣赏,一手扶着屏风,偷偷地会心而笑。想必是乐曲奏到了极佳之处,从人们的表情中似乎可听到珠落玉盘的声声琵琶。   第二段“观舞”。夜宴到达了最高潮。韩熙载的娇小轻盈的宠妓王屋山无疑成为了今晚最亮的一颗明星,她身着窄袖蓝色长裙,随着鼓乐声跳起当时很流行的六幺舞。白居易曾有“六幺水调家家唱”的诗句,说明这种舞在当时非常流行。据王国维考证,六幺舞是以手袖为容,以踏足为节拍的。画面中,韩熙载敲击红漆羯鼓助兴。韩的门生舒雅手按拍板,应着节奏,敲打着拍子。几乎所有人都在观看歌舞,惟独一位僧人不敢正视舞者,他是韩的知心好友德明和尚,耳闻欢歌笑语,表现出一种尴尬矛盾的心理。   第三段“休憩”。午夜将至,韩熙载与四位女伎围坐内室榻上休息,一侍女手捧水盆侍候,韩洗手的动作很舒缓,另有两侍女正在准备乐器,添换茶酒,这一切似乎表示宴会的结束。   第四段“清吹”。显然,夜宴的节目还没真正结束。韩熙载袒胸露腹,微摇绢扇,身上披着一件白色宽衣,悠然地盘坐于胡椅上,神情闲散雅逸。身边有三位女子随侍,五位乐伎神情闲雅地坐成一排吹奏箫笛,画面的一角另一男宾站在屏风旁,回首与屏风外的女子窃窃私语,把观者的目光又引入了下一个画面。   第五段“宴归”。曲尽人散夜未央,宾客们意犹未尽,有的与女伎一诉衷肠,有的则拥着女伎悄声说话。韩熙载重衣黄衫,复执鼓槌,端立正中,默默地凝视着。   五幅连环组画放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夜宴图,把我们带入了南唐贵族的奢靡而神秘的夜生活。   画家充间谍   此画的作者顾闳中,南唐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可以说是一位宫廷画家。   说起南唐,自然要提及一个人物:李后主李煜。李煜爱好诗文书画,曾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可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但他在政治上却是个庸才,是气量狭小的昏君。当时南唐已经是岌岌可危了,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敌国后周的进犯,李后主一方面以财物媚悦敌国,换取片刻安宁;另一方面排斥异己,“颇疑北人,多以死之”,把猜疑之心放在了那些由北入南的官员身上。而这位官居南唐中书舍人的韩熙载正巧是出身北方望族,自然他的名字列入了李煜的猜疑名单之中。   有一天李煜得知一些朝中官员将会聚韩宅,具有丰富想像力的他不由得陷入极度的恐惧:这伙人是不是阴谋串联?于是,李后主想出一个搞清这件事情来龙去脉的方法。他召见了自己所信任的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矩,授命他们同赴韩熙载宅邸,暗中窥测这次宴会的真实情况,并把这些情况如实地描绘下来。   经过了一夜认真细致的观察,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顾闳中和周文矩是画院中鼎鼎大名的画家,他们有“默记背写”的本领,出宫之后,顾闳中便凭记忆客观地创作出这幅反映当时宴会盛景的《韩熙载夜宴图》。李煜展卷之际,见到韩熙载纵情声色,戒心减少了许多。   原是苦中作乐   然而画中的主人韩熙载并非真是声色犬马的大官僚。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豪族,诗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由于当时北方战争频繁,所以江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化中心,短暂的安逸和平静造就了南唐官僚士大夫生活的奢侈糜烂,他们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就有歌伎四十余人。所以这样通宵达旦的夜宴作乐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   但是这位来自北方的才子,内心却隐含着不甘寂寞的雄心壮志。他不光在艺术上颇具造诣,而且满腹经纶,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早在李煜的父亲李在位时,韩熙载就因为其出色的才能受到重用,面对北方的战乱,他力劝李励精图治,出兵中原,统一天下。然而生性懦弱的李毫无雄心,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不久,李殁,后主李煜继位。这位风度翩翩的少年君主曾让心灰意冷的韩熙载重燃起过一星希望之火,但他很快发现李煜也同样沉溺声色,无心朝政。韩熙载那双忧郁的眼睛已经看到了南唐国势日衰的历史必然。面对这样的残局,纵使是孔明再世,也无力挽回;况且他毕竟没有孔明的才华与执着。面对朝中那些小人的排挤,他觉得心灰意懒,便辞去了宰相的职位。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韩熙载敏锐地感觉到李后主已悄悄地把猜疑的利剑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为了明哲保身,他不得不“率性自任,颇耽声色,不事名检”,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酒色歌舞之中。这种圆滑而又无奈的做法,对他这种才气高逸的士大夫来说,实在是非常痛苦的。   据说,李后主细看这幅长卷后,发现韩熙载的沉溺声色,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抱负,于是决定将他逐出京城,令其南迁。这时韩熙载年岁已大,不能也不愿远离金陵,只得上表请罪,请求从轻发落。李后主这才勉强同意他留在金陵养老。韩熙载受此惊吓,生了一场大病,终于不治而亡。   张大千救国宝   今天的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系宋人摹本,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历经了几朝几代的更替,走过了一条坎坷的路途。   早在北宋《宣和画谱》中,就对此图有过记载。它和清雍正朝权臣年羹尧也有过短暂的缘分,所以图上盖有年氏的收藏印。年氏获罪抄家,于是《韩熙载夜宴图》便被收入清宫。一生好大喜功,自命为“翰林天子”的乾隆更是对它喜爱有加,在图上留下了他亲笔篆书的题签并盖了“太上皇帝”御玺。此后,它一直珍藏于清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就这样《韩熙载夜宴图》安静地过了一百多年的“伴驾生活”。清末,它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逃到东北时随身所带的行李之一。抗战胜利,伪“满洲国”覆灭,和许多“御藏”文物一样,《韩熙载夜宴图》流失在长春街头。社会大动乱时期文物的身价陡降,在长春当地,这些千年真迹甚至是以麻袋论价的。那些识货的人就把它们带入关内,只要一进入北京琉璃厂,其价位就成千上万倍地飙升。当时的古董商人多称此为“东北货”,有很多人因贩卖“东北货”而大发其财。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这幅充满神奇色彩的古画竟然遇到一位同样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被徐悲鸿称为“人间散仙”的张大千。1945年的深秋,张大千重返北京,打算买房定居。恰逢有一所前清王府要出售,索价是500两黄金。张大千亲自去看了房子,觉得很称意,就用自己所作绘画“期货”的办法筹了这个数目,还向房主交了若干定金,准备过几天后就搬去居住。   房子的事情既然定下来了,喜欢游逛的张大千心情自然舒畅。这一天,他偶然来到古玩商云集的琉璃厂,街面有个店铺正在出售“东北货”,张大千带着好奇走进这家铺子。古董商见张大千目光敏锐,知道遇到了行内人,就神秘地把他请到内屋,那里一幅异常宽大的画卷引起了张大千的兴趣。那不是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吗?张大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欣喜若狂,非要买下不可。可是,狡猾的古董商要价奇昂——也是黄金500两——和房子的价钱竟然一样。   名宅与名画既然不能兼得,张大千经过几天反复考虑,终于作出一个真正属于“张大千风格”的决定:舍弃豪宅而购买名画。事后他曾向人解释自己当时的选择:“因为那所大王府不一定立刻有主顾,而《韩熙载夜宴图》却可能稍纵即逝,永不再返。所以我把买房子的金条,完全移用来买画。”   1952年夏,旅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为筹措费用不得不出售藏画。他在那年又做了一个“张大千风格”的决定:将“大风堂”的“镇山之宝”《韩熙载夜宴图》以及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元代方从义的《武夷山放棹图》这三幅无价国宝,卖给祖国大陆。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先以最低的价格转让给一位可靠朋友——其价格甚至低于香港市场一般的古字画(这幅用名宅换来的《韩熙载夜宴图》只开价二万美金),然后再转手。不久,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当时任国家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赶赴香港,从张大千那位朋友手中购回了这三幅国宝。这实际上是将这一故宫瑰宝返赠给了祖国,此事曾引起身在台湾的蒋介石的极大不快。   看来,张大千是怕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流失,将成千古罪人。他不希望珍贵的古画落入外国人的手中。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1) 描述: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后主李煜欲用韩熙载为相,派画院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夜至其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绘成此图。会画分五段。分别画出韩熙载与其宾客舞伎们听琴、观舞、休息、调笔等情节。夜宴睥人在静听演奏琵琶,有坐有立,有的侧耳,有的倾身,有的回眸,有的抱膝,都集中在“听”字上。韩熙载眉尖耸起,注视着演奏着,在沉醉中又显露出忧郁之情。全画运笔精熟,色彩绚丽,显示出画家杰出的写实能力和五代人物画的水平。 (原作: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   。

热心网友

 中国古代人物画家大多具有目识心记的高超本领,《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混入赴宴人群、观察宴会情形,然后凭记忆创作出来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后主时期(公元943年至975年)在南唐画院任待诏,擅长人物画。韩熙载是出生于豪门的北方人,在后唐为官时受李后主的猜疑,无奈,便沉于声色,以避不测。李后主想了解他的真实生活状况,命顾闳中夜入其宅,暗中观察。正遇韩熙载家宴,顾闳中目识心记,创作了这幅纪实的人物画作品。这幅画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5个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情节,展示了夜宴活动的内容。   韩熙载原是北方豪族,有政治抱负,南唐后主李煜曾想用他为相,但韩熙载眼看朝政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始终不肯出任,时常以夜宴、歌舞作乐来掩饰自己。李煜便派画家顾闳中去韩家窥探情况,画出长卷,从中了解事情真相。   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既独立成章,又能连成一个有起落、有节奏的整体。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和表情各有不同,从不同的侧面把一个才气高逸,但又神态忧郁,既置身于夜宴的环境之中,又超脱于欢乐气氛之外的士大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画卷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宴会自始至终的主要场面。   这幅画中有些画面没有画出墙壁、门窗、屋顶,也没有画出光暗及灯烛,但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观众感到宴会在夜晚的室内进行,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简洁手法。有如中国旧戏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全画工整精细,墨线流畅准确,柔中有刚。人物须眉勾染结合、蓬松自然,人物衣纹组织得严整又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以大块的黑白、统一画面的绚丽色彩,使画面既艳丽又稳重。 。

热心网友

见摹本细部 南唐·顾闳中 绢本纵27。9cm 横69cm。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中,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以它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第一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此画中的主人翁韩熙载(公元902-970年),五代时潍州北海人(今山东潍坊),字叔言。后唐同光年举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因父亲光嗣因事坐诛,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历事李升、李璟(中主)、李煜(后主)三主,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韩熙载定居南京后的寓所,也即此画的发生地在今南京中华门一带,《同治上江志》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门外,南唐韩熙载居此”。 韩为人放荡不羁,养有姬妾四十余人。朝廷给他的俸禄,全被姬妾分去,他就穿上破衣,背起竹筐,扮成乞丐,走到各姬妾住的地方去乞食,以为笑乐。韩熙载投顺南唐后,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因对北方籍官员的猜忌,屡借故毒杀不少北方籍大臣,在后周对南唐日益紧逼的形势下,李煜却愈加刚愎自用,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激化,朝不保夕。在此不利的环境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采取了疏狂自放,装癫卖傻的态度,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了韩熙载家以后,正碰上韩熙载在家夜宴,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整个夜宴中,韩熙载将那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乐其中的形态来了个酣畅淋漓的表演……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家中整个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顾闳中后来画成一个长手卷,共有五段。本图是最后一段。这是酒酣舞罢,笙歌停后,大家带看醉意,拖看家妓笑谑。独自站立举手示意的那位,就是宴会的主人韩熙载。顾闳中这卷画不但务求形似,以便后主一见就如图中所绘何人,而且把当时众人玩乐时的神情和各人的性格统统表现得十分逼真。以画人物来论,这幅画达到了极高度艺术水准。所以千年以来,凡有此画著录的各书,都对它有极高度的评价。画很旧,无款印也无清宫鉴藏玺。此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姬归汉图 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 赵佶 绢本设色 147。2cmx5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由于当时江南战争较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与生产条件,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余人。韩熙载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   画家通过目识心记,绘成了这幅人物众多、场面极大,重彩敷色的《夜宴图》。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官居中书舍人的韩熙载纵情声色,欢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脱绢上。以致在这幅巨作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虽一再重复出现,而面目始终保持统一,但性格突出,神情变化多端。《夜宴图》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夜宴图》全卷以手卷形式,一共用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画家把韩熙载这位有才华、善文章,在士大夫和道教、释教中很有影响,李后主有意加以倚重的大臣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然,韩熙载之所以能够纵情声色,也是和南唐李氏王朝行将覆灭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韩熙载夜宴图》与画家顾闳中                     张守涛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是现存顾闳中的唯一 作品遗存。  顾闳中是五代时著名的人物画家,南唐后主李煜时(公元570—583年)为画院翰林待诏。关于 其生卒年代已无从考证,在史料中关于他的创作活动记载甚少,《夜宴图》是探讨和研究其创作思 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依据。  据记载,韩熙载原为北方人,其父在后唐时曾任平卢节度副使,后被明宗所杀,此后其逃往南 唐,曾有统一中原之志,并多次参政,但终不被重用。其晚年浪迹歌舞,表示了对封建礼教的藐视 与抗争,更是对其政治上失意的一种寄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主李煜想起用他为相。为了对其 生活进行考证,命画院待诏顾闳中潜进韩府,通过目识心记画成了《夜宴图》。在顾闳中笔下的韩 熙载,美髯飘然,神态轩昂,举止高逸,全然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忠正耿直的高士;又是一个多才多 艺“审音能舞”的才子,人物刻画逼真,情态生动,表现了韩熙载超脱不俗而又沉郁寡欢的复杂心 理状态。整幅作品共分五段完成,第一段“听乐”人物俯身凝神,以手按拍,十分传神;第二段“ 观舞”,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神态自若而专注;第三、四段“歇息”“清吹”,也都画的真实、 具体、自然;最后一段“尾声”宴散了人或携妾离去,或安置歇息,而韩熙载却一人独自站在那里 ,神态茫然,若有所思。整幅画面主要人物反复出现,可以说是一幅长卷式的连环画。画面第一段 之间的连接,处理得当,完全没有生硬和重复之感,使人感到若在其中。正如长卷山水画一样,把 人带到了画卷之中,可望、可行是也。其这种非同凡响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段落分明而统一,结构 完整而灵活,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成就,表明我国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也使顾闳中在中国绘画 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五代南唐画家顾阂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用劲健优美、柔中带刚的线条勾勒人物,服饰细人毫发,衣纹简练洒脱,代表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的最高成就。   顾阂中,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南唐后主时期(公元943—975年)在南唐画院任侍沼,擅长人物画。韩熙载是出生于豪门的北方人,在后唐为官时受李后主的猜疑,无奈,便沉于声色,以避不测。李后主想了解他的真实生活状况,命顾闳中夜入其宅,暗中观察。正遇韩熙载家宴,顾闳中目识心记,创作了这幅纪实的人物画作品。这幅画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5个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情节,展示了夜宴活动的内容,即听乐、现舞、休息、清吹、送别。 画中有十余个主要人物,在5个情景中又反复出现,多是见于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夜宴睥人在静听演奏琵琶,有坐有立,有的侧耳,有的倾身,有的回眸,有的抱膝,都集中在“听”字上。韩熙载眉尖耸起,注视着演奏着,在沉醉中又显露出忧郁之情。整幅画虽然大量描绘歌舞场面,却笼罩着沉郁的气氛。顾闳中如神的笔端将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神情表达出来,刻画了他的感情世界,堪称大手笔。全画运笔精熟,色彩绚丽,显示出画家杰出的写实能力和五代人物画的水平。 从内容与形式上看,《韩熙载夜宴图》达到极高的水平,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舞蹈史。服装史、工艺史、风俗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