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晋代写<陈情表>的李密是怎样的人

热心网友

天下第一孝子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人,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乃千古名篇,为历代所称颂。   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郡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分孝敬。据《晋书·李密传》和《华阳国志》载:祖母有疾,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先尝后进。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一次吴主问蜀有多少马。李密回答:官用有余,民间自足。另一次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为人弟。而李密却说:愿为人兄矣。义主不解,李密说: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与群臣都赞赏他说得好。   景耀六年(263)冬,蜀灭。魏征西将军邓艾慕李密之才,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在原籍立旌授徒讲学。泰台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太子属官)。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时李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就诏的原因。这就是千古名篇《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所感动,不禁赞叹道:“密不空有其名也!”同意暂不征聘,并嘉奖其孝敬长辈的一片孝心,赏赐奴婢二人,下诏指令郡县专门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所上《陈情表》,主题是为了奉养祖母暂不能应诏。作为亡国之臣,敢于“辞不就任”,若晋武帝以为他“矜持名节”,拒绝出任新朝,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说明情由特别委婉曲折,感人至深。《陈情表》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昭明文选》以来的许多散文选本部把它作为入选篇目。直到今天,文中的—些词句还常被人引用:如“急如星火”形容情势急迫;以“狼狈”形容进退两难;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以“是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岌岌可危、濒于绝境。有人将此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并称为天地间难得之至诚文字。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去晋京洛阳必经温县)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苛求如故。李密引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之供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的史实,进而谈到当朝也应效法,使诸王不便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时盗贼猖獗,河内其他县常遭抢掠,却不敢犯温县。   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山于刚正不阿,当政权贵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由于心中有所怨愤,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诏李密赋诗。他便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见后大怒,有人秉承帝意趁机上奏,李密只任了—年太守,被罢官归田。太康八年(287)病死家中,终年64岁。   李密对经学、训诂也有一定研究。著有《述理论》十篇,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以上著术均散失,流传至今唯《陈情表》一文而已。   李密有六个儿子。据《华阳国志》载:“皆英挺秀逸,号曰‘六龙’。”长子赐,字宗硕。州别驾,举秀才,最后官汶山郡太守。少子李兴,字隽硕,曾为益州刺史罗尚别驾、镇南将军刘弘参军。刘弘为诸葛亮弟祜立碑,令李兴作碑文,甚有辞理(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幼子盛硕,官宁浦郎太守。   据民国《彭山县志》记:李密故里在县保胜乡龙安村。今该村李姓村民众多。。

热心网友

我记得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先生说过: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未尝是孝子矣,读诸葛武候前后《出师表》不流泪未必真忠臣也。

热心网友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人,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乃千古名篇,为历代所称颂。   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郡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分孝敬。据《晋书·李密传》和《华阳国志》载:祖母有疾,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先尝后进。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一次吴主问蜀有多少马。李密回答:官用有余,民间自足。另一次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为人弟。而李密却说:愿为人兄矣。义主不解,李密说: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与群臣都赞赏他说得好。   景耀六年(263)冬,蜀灭。魏征西将军邓艾慕李密之才,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在原籍立旌授徒讲学。泰台三年(267),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太子属官)。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时李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就诏的原因。这就是千古名篇《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所感动,不禁赞叹道:“密不空有其名也!”同意暂不征聘,并嘉奖其孝敬长辈的一片孝心,赏赐奴婢二人,下诏指令郡县专门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李密所上《陈情表》,主题是为了奉养祖母暂不能应诏。作为亡国之臣,敢于“辞不就任”,若晋武帝以为他“矜持名节”,拒绝出任新朝,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说明情由特别委婉曲折,感人至深。《陈情表》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昭明文选》以来的许多散文选本部把它作为入选篇目。直到今天,文中的—些词句还常被人引用:如“急如星火”形容情势急迫;以“狼狈”形容进退两难;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以“是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岌岌可危、濒于绝境。有人将此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并称为天地间难得之至诚文字。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去晋京洛阳必经温县)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苛求如故。李密引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之供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的史实,进而谈到当朝也应效法,使诸王不便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时盗贼猖獗,河内其他县常遭抢掠,却不敢犯温县。   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山于刚正不阿,当政权贵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由于心中有所怨愤,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诏李密赋诗。他便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见后大怒,有人秉承帝意趁机上奏,李密只任了—年太守,被罢官归田。太康八年(287)病死家中,终年64岁。   李密对经学、训诂也有一定研究。著有《述理论》十篇,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以上著术均散失,流传至今唯《陈情表》一文而已。   李密有六个儿子。据《华阳国志》载:“皆英挺秀逸,号曰‘六龙’。”长子赐,字宗硕。州别驾,举秀才,最后官汶山郡太守。少子李兴,字隽硕,曾为益州刺史罗尚别驾、镇南将军刘弘参军。刘弘为诸葛亮弟祜立碑,令李兴作碑文,甚有辞理(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幼子盛硕,官宁浦郎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