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楼上多位大师已经对本题作了详尽解释,原不该凑此热闹。只因闲来随意翻阅手头古籍、辞典,发现“正月”可谓源远流长,期间虽几经更换月份,却并未有过“改正”的含义。正、朔同时诞生,正为一年之始,朔为一月之始。据《尚书大传 。 略说》:夏以孟春(一月)为正,平旦(天明)为朔;殷以季冬(十二月)为正,鸡鸣为朔;周以仲冬(十一月)为正,夜半为朔。可见,正月自“原创”之日即被称为“正月”,它岂能“改正”后来的“正月”?再者,假如它是由于更换月份而被称为“正月”,其他随之更换的11个月又该称为何月?自汉武帝以后直至清末,都用夏历。1912~1949年中华民国期间,虽改用“民国纪年”,但民间仍用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可以说是公历(阳历)和夏历(农历)并用。因此“正月”还是那个“正月”。整个漫长的历程中,更无所谓“改正”。查阅《古文观止》,其中《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 公羊传》全文如下: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试把有关的首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元年”是什么意思?就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是指周王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天下统一,各地都实行王的政令。该文作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引用以解答本题,应是恰当的。上述为“正月”的来龙去脉。欠妥之处,祈望指正。。

热心网友

说得很详尽

热心网友

都是高手

热心网友

刚开始吧

热心网友

人们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另据史籍记载。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穿破,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这样一直沿用到现在。

热心网友

两千多年来,我国一直以农历一月作为岁首,故一月亦称正月。汉以前每逢改朝换代就要把一年岁首第一月改正一次,直到汉武帝刘彻接位(公元前140年)方改用夏朝历法,从此我国一直就以农历一月作为岁首。夏朝以一月为正月,即以一月为一年之始。这就是夏历。

热心网友

我国古代,以哪一个月作一年的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据说,商朝把夏朝规定的十二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十一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把十月算作第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有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正月的“正”不读改正的“正”,而要读成“长征”的“征”字音呢?原来,在秦代为避秦始皇赢政的名讳,才把“正月”读作“正(zhēng)月”。自此,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