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汽车消费陷阱曝光(图) 2004-03-15 09:37:50  华商报 --------------------------------------------------------------------------------   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还不规范,记者不时会接到消费者的投诉,讲述自己买车上当受骗的情况。在“3·15”这个特殊的日子,记者将一些常见的汽车消费陷阱揭露出来,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众所周知,与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相比,我国的汽车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随着近年汽车消费的持续升温,与汽车有关的消费投诉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由于我国汽车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健全,消费者仍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很多投诉最终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就此现象,律师及业内人士建议:在目前国内汽车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最好还是擦亮眼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预防纠纷。   为了避免广大读者陷入无休止的汽车消费纠纷,白白蒙受经济损失,我们今天特将部分常见的“挖坑”手段罗列出来,希望能对消费者购车有所帮助。   陷阱一:偷梁换柱暗降配置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汽车进入家庭是近几年的事儿,目前很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甚至对所选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弱点常被不法车商利用而从中牟利。例如某车型的经销商知道购车者对车辆基本配置不清楚,在汽修公司把一辆基本型轿车稍做改造后以豪华型卖给了消费者,一次牟利5000余元。还有个别经销商擅自更改汽车内部配置,将价格较高的配件偷换为价格便宜的。由于这些配件的外观基本相同,消费者通常不易识别。   特别提示:专家指出,防范这种陷阱的办法很多,最容易操作的是在购车时选择规模较大的汽车专营店或者大型汽车交易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陷阱二:购车优惠存水分   购车赠送车内装修是现在很多经销商惯用的促销手法,可是据记者了解,赠送的装修大多包含了水分,其实际价值往往会在经销商宣传的标准上大打折扣,而以次充好的现象也极为普遍,一些赠送配置号称“进口”或者优质产品,其实是一些质量极为低劣的廉价产品,容易埋下安全隐患。   特别提示:消费者在选购这些有“大礼包”赠送的车型的时候,务必小心谨慎,应该首先向比较了解市场的朋友咨询一下,或者亲自去汽车装饰市场看看这些“礼单”上的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之后再做选择。   陷阱三:汽车贷款暗中蒙人   近两年随着消费者贷款购车比例的提升,车贷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骗人花招。专业人士表示,有部分经销商会利用贷款手续和计算方式的复杂性,以及消费者对车贷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来赚取不义之财。例如消费者在办理贷款购车手续时,经销商故意多收取款项,且不向消费者提供银行的借贷合同,使消费者无法察觉。又如贷款买车时,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到指定银行贷款或到指定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并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个别经销商会在合同上伪造消费者签名,擅自更改车款总价及每月还款金额。   特别提示:贷款购车时一定要仔细查看汽车买卖合同的相关条款,在双方对合同条款无争议的情况下再签字盖章。   陷阱四:网络低价购车宜谨慎   国内某知名汽车网站不久前曾刊登一篇题为《血泪控诉:骗子坑人买车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的文章,内容为网友讲述自己轻信网络超低价车销售广告,最终被骗数万元无法追回的悲惨经历。看到这篇文章,记者随即登录西安某网站的二手车交易论坛,果然看到有很多超低价销售汽车的帖子,其中一个是这样写的:“本公司近期急于转让一批海关进出口罚没轿车,价格从优。如本田雅阁2。0:7万元;奥迪A61。8T:8万元;宝马3:10万元。可负责送货上门、上牌落户,货到付款并负责售后保修。”据记者了解,现在互联网上类似的广告很多,通常会被告知要车必须先支付一部分定金。考虑到这种交易方式消费者承担的风险较大,不同城市之间的购销关系,发生纠纷后较难处理。   特别提示:消费者网上购车时一定要谨慎从事,多询问,多掌握基本资料,并请行家予以评估,不要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大陷阱之外,汽车消费过程中还有很多“小坑”,例如二手车买卖过程中隐瞒事故及盗抢记录,汽车维修过程中工艺操作不规范留下隐患,车辆保险购买容易索赔难等等,这些也要多留神,否则很容易蒙受损失并陷入纠纷当中。本报记者 金文 参考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