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批量生产”原来是用在人类物质生产上的,其特征有:复制性、高效性、可重复性。在物质生产上它代表了文明进步,但在文学艺术上,它的出现与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到来不无关系,艺术家故意用背离传统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有的个性。但国内连现代化都未全部实现,在精神领域肆意地“批量生产”是泯灭个性,文化衰落的征兆。套用本雅明谈摄影艺术的话“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何为灵光?那是一心一意无比虔诚地从事艺术创作,历经时间的消磨而呈现出人的内在精神风貌,而如今我们只需一摁快门影像就自然形成,没有了如同仪式般从事艺术的恭敬心,灵光在作品里消逝殆尽;类似的,现在的文学创作只要“复制粘贴”,然后开动印刷机就可以了,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可悲。对那些“作家”来说,是对自己事业的亵渎,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热心网友
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祟吧,农业的增产会让我们欣喜,工业的增产会带来一定的效益。那么,文学的增产呢?怕只有对现代功利主义笼罩的文学世界一种无奈的叹息吧!文学作品不同与稻谷,是作家一种思想的传达,试想,一个一年写无数篇“长篇”的作家如何可以精雕细琢他的每一段文字?作品“批量生产”的背后,将是文学的悲哀,文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