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从2000年开始,公众不仅能听到热带气旋的编号,而且发现热带气旋像人类一样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要给热带气旋取名字?这些名字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处处长田翠英介绍说,热带气旋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预警和防御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有必要给热带气旋取个名字。   亚洲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台风委员会。台风委员会是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济社会合作理事会的下属专门机构,负责协调这一带地区的台风及其他气象水文事务。   给热带气旋起名字的建议是在1997年底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经社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由中国香港代表提出的,立刻得到大多数成员的积极响应。1998年年底,台风委员会在菲律宾召开了第31届会议,并通过了台风研究协调小组提出的命名方案。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命名的原则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新的命名方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2000年从“达维”开始,一直到“苏力”,共使用了23个名字,2001年从第24个名字“西马仑”开始,到某一年命名表的最后一个名字“苏拉”使用后,又从第一个名字“达维”开始命名。   我国为台风委员会命名表提供了10个名字,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为了避免引起混乱,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还商定了统一的中文译名,使得几乎所有的名字都更加中国化,这套中文名字是权威的中文译名。   以后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永久命名),即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永远命名给该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台风不再使用同一名字。这样的话,就要重新起一个名字加入命名表。   自2000年1月1日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命名系统生效后,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命名表又经过2次更新。主要是一些成员,也包括非台风委员会成员对个别热带气旋名字提出了修改意见,台风委员会经过讨论,对这些名字进行了调整。去年11月在我国上海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7届会议,同意将云娜等四个热带气旋命名作为永久命名从命名表中删除。新补充的四个热带气旋命名将在今年11月召开的台风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确定。   今年第5号台风名字为海棠,是我国提供的名字。。

热心网友

为了区别,记忆,好听,关注吧

热心网友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力、法。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力、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