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吞并南宋时,有一位高僧,向元朝统治者进言,从而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请问,他的法号是?
热心网友
许是我才疏学浅,对此事闻所未闻我所知道的,就是忽必烈发兵灭宋之际,他诏谕全军将士:“……无辜之民……将士毋得妄加杀掠”诏谕发布后,前敌总指挥伯颜前来向忽必烈辞行。他又向语重心长的向伯颜说起当年“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的典故,再三叮嘱其要有仁爱之心从前忽必烈率军平大理时,大儒姚枢就曾劝他以曹彬为榜样,不嗜杀人,忽必烈深以为然。据此我们可以想见--在灭宋之前,忽必烈已经有比较牢固的“仁爱”意识了。再有别人规劝他似乎就显得多余了。---------------------------------■■■感谢楼主的提示。根据您所说的拼音 xuě tíng,我回想起好像确有位高僧号“雪庭”。经在网上查询,我已经搜集到了一些资料,如下----福裕(fù yù) 禅师(1203-1275),字好问,号雪庭。自幼聪敏好学,有“圣小儿”美誉。少时遭乱丧家,得道逢和尚劝导,于宋嘉定十七年(1225)至仙岩投古佛和尚薙发脱俗,次年受具足戒。在古佛和尚处从学七年后,转投燕京(今北京)行秀禅师,随侍十年,严受钳锤,精修猛进,久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十六世。此后,应请主法于燕京奉福寺,时值金元交战,嵩山(今属河南省登封市境)少林寺因战火波及,毁损严重,福裕禅师奉朝廷之命入主少林祖道庭,目睹殿堂荒芜破败之状,发心重振。数年后,少林寺面貌一新。福裕以其学识精邃,修持严谨,名闻远近。门徒甚众,也引起官方重视。忽必烈未登基时就曾潜至少林寺,命福裕为其举办资戒法会。不久,福裕应即位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赴内廷和道士李志常等辩论,得胜后焚道门伪经四十五部,被赐为“光宗正法大禅师”。此后,复受请执掌燕京万寿寺法席,达十四年。还主持在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五处建少林寺下院,元至元十二年(1275)于嵩阳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仁宗追封为“晋国公”,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福裕一生致力弘扬曹洞法门,“通群书,善翰墨,吟咏、题唱、普说几十万言。”于禅法亦有独到之处。有僧问如何是向上尊贵一路,福裕答道:“渔歌惊起少汀鹭,飞出芦花不见纵。”以其建树卓著,后人称为“款龙庭而振举宗风,敞五林而宏阐家教,因缘会合,倾动一时”。尤其在主法少林寺期间,福裕不仅使祖庭恢复旧观,而且远承曹洞祖师本寂所倡嫡传方式,确定宗门师承关系,新立“七十字辈”,即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清 净一真如海 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 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衰正善喜禅 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 引汝归铉路自此少林寺僧人的法辈排列皆以此为序。“现在少林寺的弟子们,称其祖号时,时常冠以‘雪庭座下第几人传人’。”福裕一直被尊为少林寺的中兴之主,其法嗣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少室文泰、中林智泰、足庵净肃以及五峰慧庆、藏云慧山等。--------------------------------具体到楼主所说的“福裕劝戒元主勿妄杀”之事,我虽未找到明证,但考虑到福裕人品德行,觉得还是很有可能的。 。
热心网友
此人可能是指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最信任汉族大臣之一,在被忽必烈征召为官之前,曾当过和尚。后来应征还俗为官。他向忽必烈提这条建议的时候,应该不是和尚了。
热心网友
好像丘处级做过这样的事,不过是对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