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编高二语文;梅雨之夕----施蛰存---读后感600多字。救命。
热心网友
读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有感《梅雨之夕》是最能体现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篇章之一。《梅雨之夕》不仅具有新感觉派的一般特点,比如善于写人的独特感觉,而且竭力阐发人的潜意识。再加上这部小说文笔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从而成为吸引众多读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几乎没有情节。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仅仅记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已婚男子,在一个梅雨凉凉的黄昏,撑着伞步行回家的途中,邂逅一位无雨具的美丽少女,主动上前护送她回去的一段心灵历程。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是描写一种心理过程的。”但是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字表现技巧,层层剖析了已婚男子流动着的心理意识:恍惚迷离、朦胧隐约、似有似无、似真似幻……。从而把读者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遇到没有雨具的少女后,主人公首先怦然心动:“我开始注意她的美丽了。美有许多方面……而这个雨中的少女,我事后觉得她是全适合这几端的。”这时,“我”做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举动,举着伞“我也便退进在屋檐下。”为什么?“我”很坦然:“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这是因为我出于对美的欣赏而不自觉地留下了,这时“我回家去”的主流意识逐渐淡化,而“少女”意识、“赏美”意识则上升成主导层面。 接着,“我”跃跃欲试。雨仍下个不停,而少女身上已被淋湿了。我想到自己有伞,渴望“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着扑面袭来的雨”。“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要求报复”。于是,奉行“现实原则”的“自我”就大方坦然地面对少女,提出了帮助的请求,也得到了少女的首肯。 随后,得偿所愿的“我”和少女共撑一把伞,开始想入非非。在这里作者刻画了“我”的深沉意识活动以及意识深处的“本我”与“自我”的斗争。”“我忽然之间觉得很舒适,呼吸也更通畅了”。“超我”的胜利使我摆脱了对少女的亲昵感,拉开了距离,并进而产生解放、宽松之感。这既反衬了他与少女接触产生性爱的潜意识时的紧张感,也表现中国传统道德的压力是巨大的。 在最后的怅然若失阶段,主人公因少女的离去而十分懊恼地收拢雨伞,“怨怼”老天爷“不再下半个小时的雨”。主人公仍然频繁地往返于意识与潜意识之中。 《梅雨之夕》细致入微而又真实的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程,尤其注重对潜意识心理的展示。借助它,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人物丰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内心世界。在所谓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冲突中,作者融进了中国传统的儒家规范:“发乎情止乎礼”。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这篇小说既较好地体现了弗氏学说,又不违背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该文清新的写实文风,优雅的散文笔致,更让小说产生了令人悠然心会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