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阿嚏 级别:新手(2005-08-06 11:42:40) 帖子的主人不妨说说,你认为,除了萧平实及萧平实的弟子们,不是附佛外道的都有谁? 评论者:轻声细语 (2005-08-06 14:47:26) 对 阿嚏 所写回答的评论 小阿嚏,你好!怎么说呢?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吧?你看,佛菩萨都是无量无边,佛子也是云云众生。至于那些附佛外道只是一箩筐而已。当然你不是。 请问诸位智者,萧平实及其弟子们所认同的内道,都有谁?请举例说明。我知道他们推崇无著菩萨,玄奘法师,窥基法师。其他的还有谁?请尽量列举,尤其是现在在世的。尤其请轻声细语不吝赐教,谢过了。
热心网友
好像不说内道?呵呵!是佛菩提道。外道是指附佛外道。萧平实所批评的外道主要是密教等,即藏密喇嘛教。并出版了四辑《狂密与真密》。本想在他的几十部著作中找找你所感兴趣的“内道”,但没有时间,何况还没把他的书籍全部读完,请谅。但你自己可到十辑《楞伽经详解》和七册公案拈提中找找看?密教的主要问题是男女双修,根本不是正信佛教。 "密教之修学皆由有相之观行法门而入,其最终目标仍不离显教经典所说第一义谛之修证;若离显教第一义经典或违背显教第一义经典,即非佛教。密教之观行法--如灌顶、灌想、迁识法、宝瓶气、大圣欢喜双身修法、喜金刚、无上瑜咖等,皆是印度教「两性生生不息」思想之转化,自始至终皆以淫乐之法为其中心思想,不能令人超出欲界输回,更不能令人证得涅盘,绝非佛法也。而其明光大手印、大圆满法教,又皆同以常见外道所说之无念灵知心为佛地之真如,不能直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密宗徒众未开顶门眼,不能辨别以「依人不依法、依密续不依经典」故,不肯将其上师所说对照第一义经典,而夸大其证德与证量,动辄谓彼祖师上师为究竟佛、为地上菩萨;如今台海两岸亦有自谓其师证量高于释迦文佛者,然观其师所述,犹未见道,仍在观行即佛阶段,尚未到禅宗相似即佛、分证即佛阶位,竟敢标榜为究竟佛及地上法王,诳惑初机学人。凡此怪象皆是狂密,不同于真密之修行者。近年狂密盛行,密宗行者被误导者极众,动辄自谓已证佛地真如,自视为究竟佛,陷于大妄语业中而不知自省,反谤显宗真修实证者之证量粗浅;或谤真实证道之人为「骗子、无道人…等」造下诽谤大乘胜义僧之大恶业。或以外道法中有为有作之甘露、魔术…等法,诳骗初机学人狂言彼外道法为真佛法。如是怪象,在密宗之内,不一而足,举之不尽,学人宜应慎思明辨,以免上当后又犯「毁破菩萨戒」之重罪。密宗学人若欲远离邪知邪见者,请阅此书,即能了知密宗之内涵与邪谬,从此远离邪见与邪修,转入真正之佛道。"《狂密与真密》共4辑已全出版。且全文上网 。
热心网友
萧平实所判定内外道的准则佛教经典虽古老,但都是用当时最通俗的语言写成的。汉文经典的艰深难懂,不是佛教教义的问题,而是语言文字的问题。古人翻译佛经也是用当时通行的语文翻译的,经过一千多年到两千年,社会上使用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佛经仍然保持古文的形式,逐步与社会脱节,变成了艰深难懂的历史古董。三藏经典变成了尘封在寺庙藏经阁内接受信徒朝拜的圣物,失去了思想行为教科书的作用。佛教的智慧也在文人们的一片空泛的赞扬声中消失在故纸堆里了。这是佛教的不幸和悲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持教佛门善知识,用通俗的现代语文翻译佛经、讲解佛经,用现代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解说佛教教义,使广大群众掌握佛教的思想武器,提高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知识素质,是社会发展对佛教界提出的历史使命。那些有头脑的佛教界人士都对这一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欢欣鼓舞。对佛教的社会化和通俗化只有两种人反对:一种是佛教内部的守旧势力,他们不愿意看到佛教与时俱进的发展,只想把佛教当做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不想叫群众掌握佛理,他们自己想充当一名历史文物知识的拥有者、特殊的知识阶层,与佛教一同进入历史博物馆;另一种人就是看到佛经的“艰深难懂”,才有机可趁。对这类人来说,懂得佛理的人越少越好,这样,他们才好开辟外道邪说、故弄玄虚、装神弄鬼、欺骗群众的假冒佛法市场。很显然,这类人是魔波旬的子孙,想用假佛教代替真佛教。因为人民大众不懂佛教,无法分辨是非和真假。一切打着佛教旗号的歪门邪道钻大众不懂佛法的空子,信口开河地宣传假法,充当“法师”、“教主”、“转世活佛”,野心勃勃地建立邪教组织,预谋以魔法代替佛法,以邪教代替佛教。对邪教来说,面前最大的威胁莫过于科学和佛教。他们在不敢反对科学的情况下,就把佛教看成头号敌人,咬牙切齿地反对佛教,赤裸地攻击正法,不择手段地诬蔑佛教善知识,不一而足。从萧平实的言行中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说什么:“佛法成为世间科学,必使佛教法义浅化,与外道法便无大异。”佛法分真俗二谛,其中“俗谛”就是世俗谛,“谛”是真实义,世俗谛就是世俗认可的真实性,如山河大地、房屋、人兽、饮食、衣服,都是世俗认定的存在,甚至,佛、法、僧、受苦、享乐、烦恼、慈悲等等,都是世俗知识中的真实存在。佛教解释的世界和佛教所以存在的前提是世俗世界,佛教所教化的主要对象也是世俗之人,若全是圣贤佛菩萨,何必教化?因此,佛教的基础就是世间。故龙树在《中观颂•观四谛品》中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知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这里非常清楚地说明:佛法分二谛义,若不懂世俗、胜义二谛,就不知佛法的真实义。在二谛中,世俗谛表事相,胜义谛表法性,二谛既非一、也非异。而胜义谛是依靠世俗谛建立起来的,没有世俗谛,就没有胜义谛,二谛是辩证的统一。“二谛”是佛法最基本的知识,从反对世间科学这一点上就足以证明,萧平实之类连佛法的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禅宗《坛经》敦煌本无相颂说:佛法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这也说明了佛法不能离开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世间知识、世人认同的真理。因此,佛法不是“成为”世间科学,佛法的根本就是世间科学。说什么“佛法成为世间科学,必使佛法法义浅化,与外道法无大异。”使深刻的道理,变成浅显易懂的道理,这是佛法度众的方便手段,“浅化”怎么会变成外道呢?难道解说的深浅就是内外道的划分标准吗?难道深奥的科学道理,经过通俗地解说就会变成迷信不成?还有这样的荒诞逻辑?弥勒在《经庄严论》中说,佛教与外道的区别是承认不承认“有为皆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寂静”等四法印,到萧平实的“正觉教”中,内外道的差别却成了佛法“解说的深浅”了。按萧平实的逻辑,深海是海,浅海就不是海了。真是可笑。千方百计想把佛法与世间法进行隔离,变成空谈无用的东西,使之自然消亡,这是反佛势力的一惯主张。***************************************************************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