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台湾11日消息:根据台湾军方获得的情报显示,大陆已获得俄罗斯制造的四十枚飑风新型水下火箭鱼雷。由于这种鱼雷时速高达二百节(约每秒一百米),包括西方国家与台湾都没有可抗衡的武器。大陆海军如果配置在新型的093型核潜艇上,将会造成台海水下兵力的严重失衡。     据台《联合晚报》报道,俄制 VA-111型水下火箭鱼雷是以五十节的速度脱离五百三十三毫米口径鱼雷管,然后以二百节的速度,冲向敌方的舰艇,其速度是传统鱼雷的四倍。     据指出,飑风最初在阿布达比的军火展上露面,当时的飑风没有归向系统,是以“复仇武器”为设计概念,在潜艇遭敌方潜艇先发制人的攻击时,顺敌方发射线导鱼雷的方向,反击敌方舰艇,希望能威胁对方采取回避动作,中断对线导鱼雷的操控。据悉,俄罗斯已改良飑风鱼雷,新型的飑风鱼雷已有可导引寻标系统。     报道说,台湾海军人士指出,目前大陆、法国、伊朗都拥有飑风鱼雷,大陆约有四十枚飑风鱼雷,西方先进国家与台湾都没有可以相抗衡的武器。 。

热心网友

1、建国45年来,为统一祖国和保卫祖国,全国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军事斗争?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答:①解放了西藏,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伟大事业。②剿灭了大批土匪,保卫了革命胜利果实。③胜利进行了抗美援朝斗争。④粉碎了台湾国民党的飞机、军舰和武装匪特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和窜犯大陆的企图,保卫了海防的安全。⑤平息了西藏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⑥进行了中印、中苏、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保卫了祖国神圣领土,捍卫了民族的尊严。⑦粉碎了南越当局妄图霸占我西沙群岛的野心,收复了一些岛屿。⑧平息了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2、建国以后,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我们共进行了哪几次边境自卫反击战?答:中印、中苏、中越三次边境自卫反击战。3、朝鲜内战何时爆发?当时中共中央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由谁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答: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连续举行了五次战役,请说出每次战役的歼敌人数及战争结束时间?答:第一次:1。5 万人;  第二次:3。6 万人;  第三次:1。9 万人;第四次:7。8 万人;  第五次8。2 万人。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5、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保卫了世界和平,为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6、建国45年来,我军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了哪些兵种?组建了什么部队?答:新中国成立后45年来,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海军、空军等军种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等兵种;组建了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成立了各类各级军事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7、建国以来,我国已拥有哪些现代化武器装备?答:拥有飞机、坦克、舰艇、导弹和原子弹、氢弹等比较现代化的武器装备。8、我军正规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五个统一是什么?答: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和统一训练。9、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 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会议上、 由谁宣布的?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 万是在1985 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由当时的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宣布的。10、1985年我国裁军百万后,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提高了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答:1985年后,进一步裁并重迭机构,压缩非战斗兵员,组建合成集团军,加强新的技术部队和后备力量建设,使我军的编制体制更合理、更科学、更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我军已成为具备一定水平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建立现代化军队后勤保障体系的?答:我军陆续建立了各军兵种的后勤指挥、保障机构和专业部(分)队,形成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保障体制,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众多、技术复杂的合成军队后勤。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设了战略、战役后方基地和一线补给点。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主要围绕哪些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科研、试制、试用、生产和推广应用?答:主要是围绕野战饮食、野战医疗救护、野战修理、物资储运、单兵负荷等问题,积极开展科研、试制、试用、生产和推广应用。13、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提高部队科学文化水平上取得了哪些成果?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2年6月至1953年5月,开展了文化教育运动,基本消灭了文盲半文盲;1959年至1960年,又在全军干部中普及中、高等教育,使大多数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到中学水平。14、1978年12月19日,三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部队的科学文化教育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人为重点,并对什么问题作出了规定?答:以普及中学数理化知识为主,以干部为重点,并对解决科学文化教育的时间、教员、教材和经费等问题作出了规定。15、1978年12月19日,三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军从1979年起,把科学文化教育列为部队教育训练的一项内容之后,我军的科学文化教育取得了哪些成绩?答:1985年完成了在干部中普及初中教育的任务;1988年完成了在干部中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到1993年,全军各级各类干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水平的占50。3%,并培养了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骨干,大大提高了全军的科学文化素质。16、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答:①研制生产了坦克、战车、远程火炮、导弹、飞机、舰艇等各种常规武器。②独立自主地研制了原子弹、氢弹、远程运载火箭等战略武器。③在我国辽阔的后方建设了一批新的科研、生产、试验等基地。④军工部门为煤炭、石油、民用航空、交通运输等部门生产设备,协助轻纺、食品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并生产了各种耐用的消费品。⑤培养锻炼了一支坚强的善于攻关的国防科技队伍,获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和重大发明奖。现在我国不仅自己能研究设计出比较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而且已成为拥有导弹、核武器和掌握空间技术的国家。17、建国以来,军工各部门贯彻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答: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18、我国目前航天技术已有17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答:这些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人造卫星的制造、发射、回收和测控,运载火箭的制造和发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的研制和生产等领域。19、现在,我国航天技术在哪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答: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测控技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地球静止卫星发射技术等。20、建国45年来,截至1993年,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多少次航天发射?共发射了多少颗人造卫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时间发射成功的?答:36次、41颗、1970年4月24日。21、我国发射了哪一颗卫星,在宇宙间正常运行8年多,提供了哪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答:1971年3月3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理卫星,在宇宙空间正常运行了8年多,使我国首次用人造卫星获得了空间物理数据,为我国后来的长寿命卫星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22、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次发射了一颗可回收的人造地理卫星,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我国在轨道控制技术、制动火箭、防热技术、回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23、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的标志是什么?答:标志是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不同用途的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地球轨道24、我国于什么时间发射了一颗什么卫星;大大改善了国内通信、电视、广播的现状?答: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将大大改善我国国内通信、电视、广播的现状,为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出了新贡献。25、我国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把国防科技工业列为发展重点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党和国家就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列为重点。26、到建国10周年,我国国防工业已经能够成批生产哪些武器装备?答:到建国10周年,我国国防工业已经能够成批生产火炮、坦克、轻重机枪、步枪、弹药和各种通信器材等,并装备到部队。27、哪些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兵器工业,使我国的陆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和发展?答:喷气、电子、半导体、红外、激光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兵器工业,使我国的陆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和发展。28、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远程警戒雷达、大口径高射炮、自行火炮、中型和重型坦克、水陆两用坦克、雷达通讯系统等武器装备,陆续研制成功的同时,又在哪些领域进行了研究和应用,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制导和自动化水平,使坦克、火炮等武器的射程、威力、破甲穿甲能力和机动性都有了改进和提高?答:在自动控制、激光技术、夜视技术、测试技术、特种材料、成型工艺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29、我国第一架初级教练机是什么时间试验成功的?答:是1954年试验成功的。30、我国从1954年试验成功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开始,发展到现在能生产哪些机种?使空军装备立足于国内,逐步实现了国产化。答:发展到现在能生产超音速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运输机、直升机、教练机等。31、我国国防工业在造船方面陆续生产了哪些舰艇,对保卫万里海疆发挥了重要作用?答:陆续生产了导弹驱逐舰、护卫舰、鱼雷快艇、高速炮艇、潜艇等和水面和水下舰艇以及舰载导弹等。32、建国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尖端武器的发展,哪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主持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坚持了什么方针?答:周恩来、聂荣臻、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33、我国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的标志是什么?答: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34、我国1966年发射了什么导弹?氢弹是什么时间爆炸的?答:中程地地导弹,1967年。35、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几年,前苏联用了几年,我国用了几年?答:7年、4年、2年零8个月36、1982年我国又进行了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请说出弹头的溅落位置?答:弹头溅落在预定海区,位于北纬28度30分,东经123度53分,半径为35海里。37、我国先后研制成功应用于哪些装备的各种电子设备,填补了国内电子技术的空白,推动了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答:先后研制成功用于飞机、运载火箭、卫星、舰艇等装备的各种电子设备。38、我国在高技术领域已取得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有哪些?答: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核潜艇、胰岛素、巨型计算机、通信卫星定点、正负电子对撞机等。39、我国第一台万次计算机和第一台亿次计算机分别是什么时间研制成功的?答:第一台万次计算机是1959年研制成功的,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是1983年研制成功的。40、我国第一台亿次计算机是哪个单位研制成功的?叫什么名字?谁为它命名的?答:是国防科技大学同20余个协作单位研制成功的。名字是"银河"亿次电子计算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41、我国第一台亿次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有何重大意义?答:它的诞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42、1991年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共有多少项?其中什么项目获特等奖?答:1991年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共有127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项目是"长征"4号A型运载火箭。43、"七五"期间,我国为哪些外国公司提供了卫星搭载服务和卫星发射任务?答:我国为法国和德国的公司提供了卫星搭载服务,为亚洲卫星公司和巴基斯坦各发射了一颗卫星。44、我国何时向何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答: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45、我国1980年5月18日第一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的意义是什么?答: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对加强国防建设,推动宇航事业的发展,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46、我国何时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成功?这三颗卫星分别是我国自1970年4月24日开始发射卫星以来的第几颗?答: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三颗卫星是中国自970 年4月24日开始发射卫星以来的第9、第10、第11颗。47、我国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何时试验成功?答:1982年10月7日至16日。48、我国40余年来研制军用火箭和各种运载火箭突出成绩是什么?答: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1号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用"长征"2号火箭发射可回收的重型卫星。1984年4月8日和1986年2月1日又用"长征"3号火箭先后发射了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49、1977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主张,他是怎样强调这个问题的?答:他明确指出,军队的教育训练"只着眼于军队本笛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 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后到地方的需要","办法就是为他们创造到地方工作的条件,在教育训练上要啬这方面的内容。50、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主张提出后,这一主张首先在哪些部队开展起来?答:首先在南京、成都、济南等军区的一些部队开展起来。。

热心网友

利用超空泡效应制造的水下火箭,速度可达150节左右甚至更快物体在水中运动时,需要克服与水的摩擦力所造成的黏性阻力,这种阻力大约是空气阻力的1000倍。科学家们为改进设计绞尽了脑汁,最后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可以利用空泡,使流体对物体表面的浸湿面积最少,从而大大降低黏性阻力。  超空泡是空泡的一种极端形式,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50米/秒时,钝头航行器或安装在头部的气体注入系统就可能产生低密度气泡。空泡长度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能够在空泡内部以最小的阻力飞速前进。  当前,世界主要海军国家正利用基于超空泡原理发展创新的高速潜艇和鱼雷。前苏联海军很早就发展了火箭推进的“风雪”超空泡鱼雷,航速已达到370公里/小时。据悉,俄科学家已研制出的最新改进型“风雪”导弹鱼雷,能以400公里/小时甚至更高的速度在水下航行。另外,“风雪”鱼雷将装备一种特殊装置,保障鱼雷沿航迹进行复杂的机动。

热心网友

二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对付美国的核潜艇和庞大的航空母舰等,从1950年开始一直不断地抓紧对新型潜艇和新型鱼雷的研制,以与美国相抗衡。前苏联的热动力鱼雷,有在二战时期开发使用的45-36型、53-35、53-39型。到50年代,根据与美国相抗衡的作战需求,研制了53-51型、53-56型、53-57型、53-65型等一系列热动力鱼雷。其中53-65型鱼雷是采用重新设计的动力系统,并装备了新的鱼雷制导系统。该雷研制时称为高速自导鱼雷,在1965年研制成功,随后以代号53-65型鱼雷装备前苏联海军,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代热动力制导反舰鱼雷,也是前苏联海军装备数量较多的鱼雷。二、53-65型鱼雷的研制史二战以后,鱼雷已成为对付水面舰艇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更加有效地打击水面舰艇,鱼雷研制者都在努力提高鱼雷航速。在提高鱼雷推进性能的传统方法全都用光的情况下,在所给定的外形尺寸下,要再提高鱼雷航速,就要求相应增大其发动机的功率。当时要再显著地增大已有的电动鱼雷的电动机和蒸汽瓦斯鱼雷的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已无可能,原则上只能是建造大功率的涡轮发动机或喷气发动机。所以研制高速鱼雷这一任务在前苏联实际上是沿着两个方向和途径实现的。一种方式是靠研制水下火箭,另一方式是研制热动力涡轮鱼雷。前苏联研制的水下火箭取得了成功,很快在50年代初就装备了部队。高速涡轮鱼雷的研制工作于1953年开始在400科研所分所(后改称海洋热工技术研制所)进行。该所首先论证了研制2000马力输出功率鱼雷用涡轮发动机是可行的,但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必须在雷上放置足以保证给定航程的燃料储备,研制新螺旋桨,选择雷体、鳍和舵的线型,以及研制出在空泡现象很显著的条件下工作所必需的新的控制仪器、导引系统和非触发引信。400科研所分所根据前苏联海军司令部下达的战术技术任务书,在1956年完成了研制高速自导鱼雷的全部准备工作。战术任务书要求,该鱼雷应当具有双速制,即鱼雷在追踪和接近目标的过程中,鱼雷的主机应采用高速工况,在制导系统引导鱼雷和搜索目标的过程中,鱼雷主机采用低速工况。为了改变对螺旋桨的传动比,研制的双工况涡轮发动机具有双速离合器,这可保证在工况变化时使涡轮发动机的转子的转速不变,因而保持涡轮的效率不变,同时也制造了单工况的涡轮发动机。该所很快研制出一批试验用的样雷。该样雷只具有高速自导鱼雷的低速工况,用于试验调整自导装置,非触发引信、控制仪器仪表、氧化剂的新容器的结构和操雷头的结构等。自导装置采用了新的回声探测方法,接收发射装置安置在了纵垂直平面内,只需要较小的发射功率,而且对鱼雷航行时横倾的精度要求也降低了。鱼雷自导装置和抗干扰的非触发引信在鱼雷实验室中试验调整后,安装到了试验样雷上。研制的高速自导鱼雷所采用的推进器和鱼雷尾部的结构型式、各容器的相对布置等方面,与53-57型鱼雷所采用的相同。鱼雷中新的控制仪表在鱼雷实验室中进行了初步的试验调整。在1960年二季度制造了试验批次的高速自导鱼雷。同年9月该批次鱼雷运至海上试验靶场进行试验考核。在试验期间,分别从试验用的水下沉箱和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中进行发射,分别检验和考核该雷在高速和低速两种工况下的航程和航行弹道,自导装置、控制仪表和非触发引信的性能等。试验结果比较理想和满意,唯一的主要缺陷是在高速工况时鱼雷的航深不大稳定,经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副翼的舵效应差。对控制仪表的试验表明,鱼雷航行深度的控制是鱼雷研制中的一大难题。解决方法是将鱼雷所用的机械式定深器改进成了电气式定深器。采用了电气式定深器后,要求进行大量的模拟及实物的试验研究。最后通过进行大量工作,终于能给鱼雷按深度航行的参数引入技术条件规范。在横倾校平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从各类不同舰级的舰船上进行了发射试验,其中包括从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上进行调定“角度”发射。通过所进行的这些发射试验的经验中得出以下的结论:即需要有一种通用仪表,该仪表既要能保证鱼雷在全航程的整个弹道上(也包括初始段)都控制鱼雷的横倾,又要能在发射时刻保证仪表的工作姿态与发射舰艇的横摇和纵摇无关。此通用控制仪表只是在第一批次的试射开始前夕才研制出来,而在此仪表装备之前采用的是各种不同的“替代”仪表。为了做好从高速潜艇上发射高速自导鱼雷的准备工作,确保能使鱼雷从这些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中射出不发射故障,进行了发射安全性的试验研究工作。之所以要进行此项工作,是由于从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A级和N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中进行发射时,鱼雷的尾部时常发生折断。当时作为一个临时性措施,决定在发射时限制潜艇的航速。不同型号潜艇的头部线型差异很大。例如N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头部是飞船型,H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头部是艏柱形,V级攻击型核潜艇和K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的头部是水滴形。鱼雷发射装置在潜艇上的布置位置也随潜艇的总体布置方案而变化。艇体线型和鱼雷发射装置在不同型号潜艇上的配置位置的变化,对发射时能否保证鱼雷安全出管离艇的影响颇大,在N级和H级核潜艇上,发射装置配置在两舷成两个垂直队列,在V级攻击型核潜艇上则配置在艏部艇体的上部,呈两个水平队列。保证无故障安全发射的条件是,鱼雷装填在发射管中发射时,当鱼雷向前运动无卡滞现象;鱼雷在射离发射管和平台区的过程中,作用在鱼雷上的反作用力应限制在所允许的极限负荷值之内;鱼雷出管,雷尾离开艇首平台区不与全速航行的发射潜艇相碰撞。针对高速自导鱼雷发射时所出现的问题,从鱼雷壳体和雷尾的结构强度的观点出发,通过发射试验确定了最大允许负荷值之后,还提出了如下建议,对高速自导鱼雷的所有稳定翼外缘都成2°坡角,即鱼雷尾部做成“桶”形,同时要求在发射时提高鱼雷的出管速度。这样从高速潜艇上发射高速自导鱼雷的过程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事故。进行国家级试验验收是在各种不同类型和舰级的舰船——驱逐舰、护卫舰和扫雷舰上进行的。在试验过程中,发射舰船的航速和海情都在整个的变化范围内考核,即与实战时的环境条件和态势基本相当,并在从目标舰至与其尾流相交的各种不同距离上(从0.5千米至5千米)进行试验考核。对该雷导引系统的检验和考核是按照目标舰等速直航和机动航行两种状态进行的。参试的目标舰带有能投放深水炸弹的音响自卫具。这就是说,所进行的试验考核包括了目标舰在发射受到鱼雷追踪时,除采取各种可行的机动方式进行规避外,也能投放深水炸弹进行对鱼雷的干扰对抗和拦截。在各种态势下,该雷都能实现对目标的再搜索。攻击过程的导引精度采用非触发引信起爆时的作用半径值。在进行国家试验完成之后,又按照单独的试验大纲,在新的水面舰艇上对鱼雷进行试验验证工作。首先在206型大型鱼雷快艇上进行的发射试验是在快艇全速航行、4级海情下进行的。高速自导鱼雷比所有现已装备部队使用的鱼雷的重量都要大200千克。在开始阶段的前几次发射试验中,在一定的发射初始条件下,曾发生了高速自导鱼雷碰擦艇体舷部的护板。分析故障原因后,改用新的发射药(PCH-12K牌号的火药1560克)和喷嘴(直径20毫米)使得这一缺陷完全排除。调整鱼雷的发射延迟时间后,终于使得鱼雷入水弹道的初始段没有了明显的超深,这对在沿岸和浅水海域的战斗使用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完成了在206型鱼雷快艇上进行的发射试验之后,利用大量试验所积累的经验,安排了该型鱼雷在刚刚服役的“莫斯科”号反潜巡洋舰上的发射试验。由于鱼雷发射装置布置在该舰机库甲板高度上的两舷发射孔内,发射管的轴线距水面的高度为9~10米。当该舰在大风浪里航行时,发现发射孔遭到水的冲淹,后来就把两舷的鱼雷发射装置拆除了。按前苏联海军的看法,这样就排除了该舰使用鱼雷的可能性。也许,还会有其它的解决方案。在对高速自导鱼雷进行第一批次的批量生产之前,还对进一步改善该雷的使用性能和航行性能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如采用了“无水”发射后,使得该雷能将所携带的燃料储备量增加20%。这样一来,就使得鱼雷的航程大为增加。该雷的生产代号为243,在1965年研制成功后以代号53-65型装备前苏联海军的潜艇部队。后经进一步改进完善后的代号为53-65K型。该雷是前苏联海军的第一代热动力制导反舰鱼雷,该雷由水面舰艇、潜艇携带,打击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船。由潜艇携带使用时,可从水下100米以内的任意深度上发射。三、结束语由以上所介绍的53-65型和53-65K型热动力尾流自导鱼雷的研制历史得知,从1953年下达研制任务,全面展开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自导系统等)的研究设计、试制和大量的试验,到1965年全面完成任务而定型和装备前苏联的各型潜艇和水面舰艇及鱼雷快艇,历时12年。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攻克和解决了很多技术难关。该雷是前苏联海军的主战武器,装备于各种类型的潜艇和水面舰艇及鱼雷快艇。该雷服役后每年约生产500~600条。该雷也出口给印度、伊朗等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该雷的自导装置、深控系统和操雷仪表等进行过三次改进和完善。为击沉或重创航空母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船编队,现役的各型鱼雷均难以完成此使命,根据战术需求,前苏联又在53-57型和53-65K型鱼雷的基础上研制出口径为650毫米的高速远程重型鱼雷。该雷就是近几年来引起世界各国海军关注的苏联65型鱼雷,其口径之大是现今所有鱼雷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