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法战争?请说的详细一些.
热心网友
中法战争1883~1885年间中国军民抗击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法军侵越与战争爆发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其加紧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军大举入侵越南,占领西贡(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区。1873年法军又侵占河内等地,越南国王请求被迫流寓越南保胜(今老街)的中国广西天地会起义军别支黑旗军帮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毙其头目安邺,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1882年(清光绪八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并声言攻取黑旗军根据地保胜。刘永福又一次应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击毙北圻法军司令李威利(又译"李维业")等数十人。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其后,法国加快侵华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与其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及国境条约。遭拒绝后,法军即于同年 12月中旬向应邀扎于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战争爆发。 法军与清军对峙于越南北圻(1883。12~1884。5)战争爆发前,清政府虽应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强了原驻北圻的广西清军兵力,又命云南方面派兵出境,互为声援,并派人联络黑旗军援越抗法;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法军则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决定先攻山西,再取北宁,各个击破驻越清军,占领整个北圻,进而觊觎中国。1883年12月14日,由河内出发的法军6000余人在孤拔海军少将率领下,分水陆两路,向红河中游战略要地山西发动进攻。驻守该城的黑旗军和清军共约5000人,奋起还击,鏖战3 日,终以孤立无援、伤亡过重而西撤兴化。1884年3月8日起,来自河内和海阳的法军第1、第2旅共约1。2万余人,采用正面佯攻、翼侧绕击的战法,水陆协同,进攻清军50余营重点守备的北宁城。由于前敌将领指挥无方,兵无斗志,北宁于3月12日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战争扩大至中国东南沿海(1884。6~1885。4)《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约不足旬日,法军即迫不及待地要求进据谅山、保胜等地。6月下旬,向谅山推进的法军一部炮击驻守观音桥(今北丽)的中国军队,挑起"观音桥事件"。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击退。法国政府随即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军,并赔款2。5亿法郎;与此同时,电令孤拔率舰驶入中国东南沿海,准备直接进攻中国本土,扩大事端,迫使清廷就范。在法国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驻越清军,一面以署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代表,与法使巴德诺于上海举行谈判。法国急于炫耀武力,于8月上旬派军舰3艘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21日,法国驻华代办谢满禄下旗离京。23日下午,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泊于港内的中国福建海军。福建海军仓促应战,在半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被击沉军舰9艘、其他船只13艘,阵亡770人(见马尾之战)。 福建海军马江惨败,中国朝野震惊。在主战舆论的压力下, 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对法宣战。鉴于海上难以与敌争锋,在"牵敌以战越为上策"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了东南沿海防御、北圻陆路反攻的战略方针。法军则企图东攻台北,西取谅山,据地为质,勒索赔款。10月初,法国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湾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守将刘铭传撤出基隆之兵,使法军轻易占领基隆;但进犯沪尾的法军受挫,败回海上。此后台湾战事呈胶着状态,法国的战略企图未能全部实现(见基隆沪尾之战)。1885年1月,为打破法舰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南洋海军派出"开济"等5舰援台,孤拔亲率7 舰进行拦击。2月底3月初,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入侵之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越南北圻战场方面,东线清军再次出关,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区,旋即遭到法军反攻,连战失利,于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广西境内。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指挥下,发起宣光之战,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围攻宣光,顿兵坚城之下,未能破城,法军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围休整。3月23日,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西线局势才有起色。与此同时,东线清军在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依托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内关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战防御工事,于3月23~24日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之后,东线清军乘胜克复谅山,并向南挺进,前锋进逼郎甲、船头(今陆岸)一带。 战争结局与中法议和中法战争中,双方逐次增加兵力,法军总兵力最多时约2万余人,武器装备先进,特别在水面舰船方面居明显优势;清军参战兵力则达十余万人,但主要以陆军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当比重。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作战的胜利,特别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于3月31日辞职。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发展大好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于4 月4日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随即强令前敌将领限期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 (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战后,清政府鉴于中法战争中海军失败的教训,成立海军衙门,大力加速海军建设,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舰队,军事实力有所加强。。
热心网友
中法战争 ,又称清法战争,是发生于1884年到1885年间清朝中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除了主战场的清国、越南国境外,法军也攻打基隆、淡水,封锁台湾海峡,并占领澎湖,当时的台湾居民称这场战争为“西仔反”。战争阶段:前期陆战 马尾海战 后期陆战 参与部队:中方:中国陆上部队 中国福建水师 天地会黑旗军 法方:法国远征舰队 法国陆上部队 战后 停火后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中法签订了《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战后,清政府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正式成立了北洋舰队。
热心网友
同意最后一位的看法,去网站上看看最好了
热心网友
这个网站说得很清楚了
热心网友
在清朝道光时期我过因为西藏问题与法国进行的战争中国是打胜了,但是法国政治逼迫,所以有中国不败而败
热心网友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彼此之间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南统治者与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其国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贡”,清王朝对越南则负有保护之责。正是根据这种特殊的历史关系,当越南遭受法国侵略时,其国王一方面邀请黑旗军协助抗法,一方面派遣使者向清朝政府告急,要求中国派兵前往救援。可是,当时的清朝政府在西太后那拉氏的把持下,为了维护其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实行对内残酷镇压、对外退让妥协的反动政策。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是恭亲王奕诉,而一切重大外交事宜,实际上经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办理。奕?和李鸿章等俯首听命于那拉氏,对外推行退让妥协政策。面对法国的武装挑战,清统治者虽然从1882年起,应越南政府之请,陆续增派了一些军队驻扎于越南北圻,但一再交代“不可衅自我开”,对黑旗军的抗法斗争也不予公开支持,始终寄希望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②。与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主和派的态度相反,清朝政府中以两江总督左宗棠、山西巡抚张之洞、兵部尚书彭玉麟等为代表的主战派,积极主张抵抗法国的侵略。这种主张,客观上反映了 广大人民群众和清军中爱国官兵对法国侵略者的义愤和对中国西南边境危机的深切关注。清廷外受法国的逼迫,内有人民的压力,从其切身的统治利益出发,最后才不得已对法国的侵略行径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1883年9月下旬,清廷命兵部尚书彭玉麟前往广东,会同两广总督张树声办理海防。10—11月间,清政府在给前敌将领的谕令中明确提出:“北宁为我军驻防之所,如果法人前来攻逼,即着督饬官军,竭力捍御,毋稍松劲”,山西“与北宁相距较近,必应固守,以成犄角之势”;同时,公开奖励黑旗军的抗法斗争。以越南为跳板,侵入中国云南等省,是当时法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83年2月,茹费理第二次组阁,并由一贯蔑视中国、认为中国“不足道”的沙梅拉库担任外长,更加加紧了侵华步伐。侵略者供称:“我们在东京(越南北部)的行动所能获得的利益,主要将由中国领土的开放得来”。同年5月15日,法国议会通过增加新的军事拨款五百五十万法郎,并决定派遣军队一千八百名,配以各种舰船十二艘,前往越南,支援驻越侵略军。第一次《顺化条约》签订以后,法国便威逼清政府撤退所有驻在北圻的中国军队,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中国和它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和国境条约。清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法国便决定诉诸武力。1883年12月,法国议会通过二千九百万法郎军费和派遣一万五千名远征军的提案,决定夺取山西、北宁,迫使清朝政府让步。12月中旬,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中法战争正式开始。战争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12月到1884年5月,战争主要在越南北圻红河三角洲内的山西、北宁等地进行;第二阶段从1884年8月到1885年4月,战争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越南北圻两个战场上同时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