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外:两个基本要点。一、用词精准。掌握大量的外语词汇,翻译时从多个类同的词语中挑出最精准的那一个。二、语句通顺。尽量多地阅读外文书籍,习惯外文的表达方式。最忌讳:逐字逐句的翻译。训练:看到精彩的外文语句,把它记下来,坚持训练,你会很快地提高。翻译成中文,第二天,用你自己的方式再翻译成外文,然后对照外语原文,你会发现原文的表达是多么的精妙!外译中:一般要求:只要准确地理解外语原文的意思(最重要的前提),然后用准确的汉语词汇表达出来,就如同我们用汉语写文章一样。无须太在意原文的语序。高级:要有高超的汉语语言驾御能力,口译尤其如此。想一想我们十三亿人中有几个能当作家。所以一般人不需达到这个级别。但是,如果能了解外文作者的背景,还有其写作的意图和文章的意境,对于一般翻译来说,也是可以由70分提高到80分的。以上是提纲,也可以另写提纲!非常感谢大家了!
热心网友
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综合语言水平的提高。翻译对于译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译者必须对来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有充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从根本上讲,要提高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词汇和语法水平。英汉词汇都很丰富,除了纯技术术语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绝大多数英汉词汇都是多重意义对应,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原著风格、翻译技巧来选择适当的用词,注意不同词汇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别、文体间的差异、词性的转换等等。 此外还有语法水平,即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分析原文内容,以及检查译文结构的准确性。这要求学生一方面吃透语法规则,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对难句要多做语法分析练习,不断地综合运用语法知识。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In the long history of metallurgy,the part played by the universities is extremely brief。如果我们按字面翻译,可能会译为"在冶金学的漫长历史中,大学所起的作用非常短暂。"可是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该句的时态,如果真是译文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陈述过去的一个事实,就应该用过去时态。但是原文用的是现在时态来陈述现在的状况,因此正确译文就应该是"在冶金学的漫长历史中,大学直到最近才发挥作用。" 要提高翻译能力,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理解同翻译之间的关系 翻译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当然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当译者在理解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挑选适当的表达形式;在译者表达时,又会重新考虑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通常翻译首先源于理解,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好的翻译结果的保证。要达到对原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文字,还要了解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内容,即字里行间的内容,还有作者的情感、好恶,及写作的风格。 二、阅读对照文选对提高翻译能力的帮助 阅读对照文选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怎样利用好对照文选。对照文选内容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最新科技、社会问题等。采用对照方式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英文原文,二是读者可以赏析译文。 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对照文选首先也要读懂英文原文,这时如果阅读者遇到复杂的句子,一时不能把握,可以参照译文帮助理解,以期尽快获得信息。但是如果阅读者只是停留在获得信息这一层次上,则对照文选只是给读者一次接触英文的机会。其实阅读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较难的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然后再对照译文,比较得失,甚至可以把译好的汉语句子再译回英文,去分析、比较英汉的差异,这样对照文选才会比较直接地有益于阅读者的翻译能力,使其逐步得到提高。 三、译文好坏的衡量标准 对于译文的好坏,中国的翻译家们大都赞同严复很早就提出的"信、达、雅"的衡量标准,其中"忠实和通顺"是最重要的。 译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程度,评判译文就是间接评判理解的准确性,忠实于原文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表达的内容、结构、风格。第二是表达通顺,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 还有就是翻译的技巧和经验。翻译常有些程式化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技巧,比如长句的翻译方法、分合句的翻译方法等等,只有多实践,多分析自己的译文和他人的译作,才能逐渐提高翻译水平。 在掌握了两种语言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外语语言知识后,便可以进行翻译的实践。但是成功的翻译绝不仅仅是了解了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后就能做到的。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王佐良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本文拟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的基本要求两个方面谈如何提高翻译水平。 1。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东西方在各自文化下的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作为社会文化产物的思维方式与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对“talk along parallel lines”这一短语的理解,若我们按既然平行就不会相交的模式来理解,就会将其译成“谈不拢”或“意见不一致”;而实际上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平行不交叉即是不矛盾,是“英雄所见略同之意”。可见思维方式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之在大。 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方式上,中西文化各有所好。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爱用形象与比喻法,即使涉及到逻辑推理问题也偏爱形象思维;相对而言,受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影响,英语民族偏爱抽象思维。这一差别在语言上的体现十分明显。如下句“The signs of the times point to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应译为“很明显,金融体系需要改革。”两个句子的差别在于前者以抽象名词(signs,times,necessity)来表述概念,而后者以意义明确的具体的词(明显,必须)来表达。#t 此外,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而英语民族偏爱分析思维,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式。反映在时间与空间概念的表达上,两种语言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汉语思维总的来说注重的是整体效果,对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严谨并不十分重视。与汉语相反,英语特别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的体现。了解了这个差别,我们在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与句子顺序的调整、关联词的增减和句子结构的调整。如: ①原文:As it was cold, we stayed at home。GRC7 译文:天冷,我们就没出去。(删减关联词)jL ②原文: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G 译文:美国现代文学史(词序调整)8$g ③原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 $Tb: 译文: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chind。(增加关联词)Df13&1 ④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Cikr 译文: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词序调整)x] 2。文化的物质因素/ 多数有关文化的定义是指文化的非物质属性而言,但文化也有物质属性的一面技巧,即自然环境不同也造成文化上的差异。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文化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可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而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商业文化。如果在翻译中遇到原文内容与该文化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有关的情况,则应适当增译说明部分。如在汉语中,“黄河”不是普通的河流,它代表我们的祖先,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若仅仅将其翻成“Yellow River”,是远不能表达原有的涵义的。又比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有一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若按多数中国人对炎夏的体会将 summer's day 理解成如骄阳之炽烈则误解了原意。因为英国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是温度适宜,令人惬意的季节。因而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应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把自然环境也作为文化因素来考虑。此外,建筑物的风格也是不同文化的表征。如美国的摩天大楼体现了现代化及其带来的人际隔阂,而北京的四合院则体现了汉民族源远悠长、和睦融洽的传统气息。dr1F 因此,提高翻译水平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传统的翻译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方面,教和学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词汇、短语、句子等的翻译技巧训练上,而忽略了文化差异方面所造成的问题。语言的基本训练固然重要,但只强调翻译技巧则有失偏颇。正确的态度是应从文化角度看待翻译,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二、“信”是翻译的基本要素 一位语言学家把翻译比作偿还债务,负债人只能偿付同等数量的钱,但不能把原来的钱原封不动地交还债主。实践证明,我们只能要求译文和原文“等值”,而不能要求完全等同。按照奈达的理论,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equivalence),而不应是同一语(identity);理想的翻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绝对忠实只是一个梦想,是极难办到的事。翻译只可能尽量忠实准确地用译文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在严复指出“信”、“达”、“雅”三原则的基础上,朱光潜和钱钟书把翻译归根到底落实到一个“信”字上,认为其涵义兼具“达”、“雅”的内容。离开了“信”,一切都没有意义。 按照这个原则,那种只看重译文是否通顺、过分迎合目的语读者口味的做法应予纠正。译文能否被目的语读者接受,首先应看译文是否忠实地体现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源出语的文化内涵。在体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特点方面,英译汉的译文并不是越中文化越好,汉译英的译文也是如此。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在译文中丝毫看不出源出语的文化特征,则违反了翻译中求“信”的基本要求。如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译成外文的名字是“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对此译法多数人持赞成态度,因为它表明了故事的中心内容。 在全面求“信”的同时应避免矫枉过正。正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绝对的“信”也是难以实现的。在英汉两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者在观察事物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上差别很大。甚至在两种文化中同指一事物或现象的词在不同文化中所引起的联想和在情感上所引起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比如在翻译“关公面前耍大刀”、“龙王爷面前卖自来水”时,若直接照原文用汉语拼音表示关公译成英语,肯定会使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不知所云。而实际上作为老工业国家的英国,它曾经领先于世界的发达工业早已在其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英语中与这个汉语习语相对应的短语来自英国的产煤城市,如果某人“carry coal to Newcastle”那就是在做徒劳无益的事。再如汉语形容新事物大量出现时常用“犹如雨后春笋”这个短语,但是在英国,由于竹子不是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缺乏与此有关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竹芽),甚至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借引过去的。所以英语中与汉语这个习语相近的词只能是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众多),又如汉语中有象征意义的“松”、“竹”、“梅”、“兰”在英语中则没有;反之英语中的blue, shepherd, castle, nightingale等词在英美人中引起的联想和情趣又是中国人难以完全理解的。当然,译文必须被中外读者都能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播源出语文化的同时,注意选用目的语读者能够认同的方式。做到以“信”为本,不盲目求“信”。。
热心网友
请上网:
热心网友
如何提高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综合语言水平的提高。翻译对于译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译者必须对来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有充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从根本上讲,要提高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词汇和语法水平。英汉词汇都很丰富,除了纯技术术语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绝大多数英汉词汇都是多重意义对应,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原著风格、翻译技巧来选择适当的用词,注意不同词汇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别、文体间的差异、词性的转换等等。 此外还有语法水平,即运用语法规则正确分析原文内容,以及检查译文结构的准确性。这要求学生一方面吃透语法规则,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对难句要多做语法分析练习,不断地综合运用语法知识。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In the long history of metallurgy,the part played by the universities is extremely brief。如果我们按字面翻译,可能会译为"在冶金学的漫长历史中,大学所起的作用非常短暂。"可是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该句的时态,如果真是译文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陈述过去的一个事实,就应该用过去时态。但是原文用的是现在时态来陈述现在的状况,因此正确译文就应该是"在冶金学的漫长历史中,大学直到最近才发挥作用。" 要提高翻译能力,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理解同翻译之间的关系 翻译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当然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当译者在理解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挑选适当的表达形式;在译者表达时,又会重新考虑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通常翻译首先源于理解,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好的翻译结果的保证。要达到对原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文字,还要了解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内容,即字里行间的内容,还有作者的情感、好恶,及写作的风格。 二、阅读对照文选对提高翻译能力的帮助 阅读对照文选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怎样利用好对照文选。对照文选内容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最新科技、社会问题等。采用对照方式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英文原文,二是读者可以赏析译文。 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对照文选首先也要读懂英文原文,这时如果阅读者遇到复杂的句子,一时不能把握,可以参照译文帮助理解,以期尽快获得信息。但是如果阅读者只是停留在获得信息这一层次上,则对照文选只是给读者一次接触英文的机会。其实阅读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较难的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然后再对照译文,比较得失,甚至可以把译好的汉语句子再译回英文,去分析、比较英汉的差异,这样对照文选才会比较直接地有益于阅读者的翻译能力,使其逐步得到提高。 三、译文好坏的衡量标准 对于译文的好坏,中国的翻译家们大都赞同严复很早就提出的"信、达、雅"的衡量标准,其中"忠实和通顺"是最重要的。 译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程度,评判译文就是间接评判理解的准确性,忠实于原文就是要忠实于原文表达的内容、结构、风格。第二是表达通顺,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 还有就是翻译的技巧和经验。翻译常有些程式化的处理方式,也就是技巧,比如长句的翻译方法、分合句的翻译方法等等,只有多实践,多分析自己的译文和他人的译作,才能逐渐提高翻译水平。 (文/西安陆军学院王健杨勇;英语辅导报大学一年级版03~04学年第14期;版权归英语辅导报社所有,独家网络合作伙伴新浪教育,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摘自-- 2004/01/12 13:16 英语辅导报 。
热心网友
网上搜索。给你提供一个免费论文网《论文大观园》
热心网友
等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