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没有迁都 韩国首都汉城市长李明博1月19日在韩国首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汉城的中文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这一改变将率先在韩国全面铺开,韩国也将向中国提出这一要求。李明博市长的解说词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将“SEOUL”按照与其英文标记相似的发音来称呼,汉语中的华盛顿、伦敦也都是根据这些地名的固有发音来标记的,只有汉城的中文名称一直沿用古代名称“汉城”。李明博市长向中国游说:“首尔”同汉城的韩语发音最为接 近,并采用多用于外国地名的常用汉字,中国人也容易熟悉这一新名称。很明显,李市长是从语音学角度切入问题的。但是如果就事论事较真一把的话,这种切入不能算很通。新西兰首都(Wellington)的官方中译名几乎就是错译——“威灵顿”显然比“惠灵顿”更贴切,但新西兰政府似乎从未提出任何异议。当然,李市长从语音学角度切入问题,并不表示韩国首都更名就是一个语音学问题。同样,尽管更改地名会耗费汉语圈国家的社会资源,还会使韩国将蒙受一笔无形资产损失,但是韩国首都更名也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韩国更改其首都中译名称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力。这个历史背景是中国与韩国在历史上的渊源,这个现实动力是韩国民族主义情绪的提升。而这两个方面就是韩国动议更改其首都中译名,而新西兰对其首都的中文名称却均未置一词的根本原因。如果报以同情的理解,应当承认的是,李市长在选取切入问题的角度时是精明的,因为他试图把问题限定在极低的层级上,这对相关各方都有利。同样需要承认的是,李市长在游说中国时的态度是谦卑的,因为他至少在形式上留意到了中国方面的接受成本。任何人都可以认为韩国更改其首都中译名全无必要,相信甚至在韩国都会有异议的声音。但更名问题既然已经浮出了水面,那么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让问题一直停留在语音学的层面上,否则将会令相关各方同时陷入到一个无比尴尬的语境:更改自家首都汉译名称是韩国的主权,在各国采用何种汉译名称则是汉语文化圈国家的主权。汉语文化圈对韩国首都新中译的拒斥,只会强化韩国方面的坚持,而一旦形成僵持,韩国首都更名原本就蕴涵着的非语音学的意味,势必快速发酵,相关国家的支付成本势必同步急剧提高。汉语文化圈对韩国首都新中译的迅速接受,却可以在免除支付成本的同时,彻底消解掉更名所蕴涵的非语音学意味。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大国的中国,应当成为汉语文化圈中第一个接受韩国首都新的中译名的国家。。
热心网友
我们关心的其实是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的语言为什么要外国人说三道四?有的人说改了就改了,没什么,那么过几年韩国觉得不爽了,非要单方面把汉城改称“爹”呢?
热心网友
地方没变 该中文译名了
热心网友
呵呵关于迁都呢,本来是要迁都大田的据说都通过了,不过后来不知怎么又给驳回了估计过个几年要迁大田的,现在大田忙着造地铁造楼呢Seoul中文原来是汉城,韩国人对这个称呼感冒,所以要求改成首尔,是去年的事了
热心网友
没有迁都。2005年1月,首尔(旧译“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汉城”一词不再使用 。首尔历史悠久,古时因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汉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后,改名为“汉城”。近代朝鲜半岛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汉城改称“京城”。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朝鲜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语意为“首都”。
热心网友
韩国目前未迁都。汉城改首尔,仅是应韩国要求,中文译名的改变。 韩国迁都修订计划的特别法案已于2005年3月由国会通过。但这与汉城改译首尔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