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痰?用什么药效果比较好?
热心网友
祛痰药痰液的形成 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经常分泌一些液体,用以湿润黏膜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正常人每天约分泌100毫升。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向外扇动,将气管的分泌液扇到咽腔,随唾液咽入胃,通常无咳嗽。然而,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甚至引起发炎,则分泌液大大增加,已非上皮细胞纤毛所能扇走,则开成痰液,通过咳嗽反射咳出。呼吸道上的分泌物分成两层:底层为水样层...
热心网友
祛痰药痰液的形成 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经常分泌一些液体,用以湿润黏膜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正常人每天约分泌100毫升。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向外扇动,将气管的分泌液扇到咽腔,随唾液咽入胃,通常无咳嗽。然而,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甚至引起发炎,则分泌液大大增加,已非上皮细胞纤毛所能扇走,则开成痰液,通过咳嗽反射咳出。呼吸道上的分泌物分成两层:底层为水样层,无黏性,纤毛仍能自由扇动;外层为凝胶层,凝胶层虽然95%仍为水分,因含有酸性糖蛋白(唾液酸糖蛋白和硫酸糖蛋白)而带有黏性,且痰的黏稠度直接与其含量多少有关。许多酸性糖蛋白分子由双硫键(—S—S)及电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凝胶网,即通称的黏液,其中的蛋白质通称黏液蛋白。分泌物中总或多或少地含有来自死亡细胞(上皮细胞及白细胞)和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DNA通过钙离子与糖蛋白交联,参加凝胶网中。此外,DNA还能抑制内源性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使黏胶网不被分解而保持黏稠状态。黏稠的分泌物黏附在气管黏膜上难以咳出。祛痰药的作用 根据人体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分泌物的形成和痰黏液蛋白的结构,祛痰的途径有:增加水样层的厚皮;裂解糖蛋白交联和水解糖蛋白;降低凝胶层的黏附力;提高纤毛的扇动能力。但后两者作为祛痰,则力所不及,通常不作为治疗的方向。增加水样层的厚度,本类药物可温和地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水分的分泌,既能使痰液变稀,又能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亦可以用药刺激胃黏膜,通过胃—肺迷走神经反射,而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对水分的分泌增加,亦能达到使痰液变稀,故又称之为“恶心祛痰剂”,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因刺激胃,胃酸分泌亦会增加,所以对溃疡病患者应慎用。还可以能过服药吸收,经血循环刺激呼吸道腺体分泌水分。使分泌物稀化,减低痰液的黏稠度和纤毛的扇动,特别适用于喉腔和气管内发痒,总想咳咳不出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氯化铵,愈创甘油醚等,上述两药已列入《国家非处方药物目录》,常组成复方制剂应用。 裂解痰中黏液蛋白或(及)刺激支气管黏液腺分泌小分子黏蛋白,本类药物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能使黏液分泌细胞溶酶体释出,从而使黏液中的黏多糖解聚,降低黏液的黏稠度;还能直接作用腺体上的胆碱受体,引起呼吸道分泌黏性低的小分子黏蛋白,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本类药中列入《国家非处方药物目录》的有溴已新,羧甲司坦,乙酰半胱氨酸等。 降低黏痰的吸附力或降低分泌物的表面张力。本类药物能降低黏痰对黏膜的吸附力和黏附力;或明显降低呼吸道分泌物的表面张力,使痰液易于咳出。常用药物有四丁酚醛,碳酸氢钠,二甲硅油等。 3.祛痰药的应用原则在呼吸道炎症初期,如急性支气管炎,感冒,痰少而稠不易咳出者,采用恶心性祛痰药为宜,对咳痰困难及肺合并症的危急状态,可应用黏痰溶解药,如口服羧甲司坦,溴已新或喷雾和吸入乙酰半胱氨酸。 慢性呼吸道炎症可采用刺激性祛痰药如松节油,桉叶油等,一次1—毫升,加于500毫升热水中,吸入其蒸气。既可减少痰量,又能矫正痰的恶臭,并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盐炎祛痰药刺激性较大,为了减少胃部不适可以与食物,牛奶或抗酸药一起服用。服用氯化铵时应多饮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