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我
热心网友
白天,大地受到太阳的照射,温度比较高,土壤里的水分不断向外蒸发,接近地面的空气中也总有一定的水汽。到了晚上,温度降低。水汽碰到寒冷的物体,就会在它的表面结成冰晶,这就是霜。露和霜 清晨,在草地上、树叶上经常可以看到晶莹的水珠,就是露;在寒冷的冬天,可看到白色的结晶,就是霜。露和霜是怎么形成的泥?日落西山以后,地表因辐射冷却,温度不断下降,靠近地表的空气温度也随之下降,当气温冷却到露点以下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在地面或贴近地面的一切物体上。这时,如果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就成为露;如果温度0℃以下,水汽就直接凝华成为冰晶,形成的就是霜了。在严冬,室里的水汽凝附在冰冷的玻璃窗上,就凝华成为美丽的窗花。 露和霜的出现,常常预兆晴天。民间流传的谚语“露水起晴天”和“霜重见晴天”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露、霜主晴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散热最快;没有大风,又不能把较高层大气的热量传下来。所以露和霜的出现作为天晴的预兆是有科学根据的。秋天第一次出现的霜,称为初霜,春天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在天气广播中,有时会听到“霜冻”这个名词,常有人把霜冻和霜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霜冻是指农作物在冷暖过渡季节,因为气温短时间下降到0℃或0℃以下而遭受的冻害现象。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但有霜时,却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冻害现象。有时称没有霜的霜冻为黑霜。 。
热心网友
简单说,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热心网友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的凝华现象。霜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二是有冷(O℃以下)的物体。为了说明霜的成因,可以人工模拟自然界形成霜时所需要的条件,用冰使物体的温度降到O℃以下,利用湿布上水分的蒸发提高冷物体附近空气的湿度,这样,在物体上就会看到霜的出现。
热心网友
“霜”是细小的冰晶体,附在树枝、草叶、窗户或在其它的物体表面。当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冰,便形成霜。 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总含有一些水汽,冷空气所含的水汽比热空气少。温暖的白天过后,空气则变凉。如果空气湿润,夜晚无风,一部分水汽便会凝结成雾或露水。如果气温降至零下,水汽就会凝结成冰晶体,而不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物体表面的那层冰晶体称之为霜。 晴朗无风的夜晚尤其可能出现霜。如果没有云层覆盖在大气表面,热量就会很快辐射回大气之中,使气温迅速下降。由于冷空气趋于下沉,因此霜可能在低洼地和山谷底部,而不会出现在高处的山坡上。有霜时往往拌有霜冻。
热心网友
地面、房子表面等的水汽受低温,凝结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