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果裹小脚怎么打仗?杨家女将呢?裹小脚也可以练武功?期待大家的答案

热心网友

花木兰不裹脚,她没有多余的布匹。杨家女将更不裹脚,她们都是为了争得多一些布匹,终日互相打斗而练成一身武功。物质匮乏,而且又有更重要的用途,她们都不会用布匹来裹脚。

热心网友

不会。 我国妇女裹足从宋代开始,流行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花木兰的时代还没有妇女裹足的传统。附:花木兰的故事考证。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可是,无人不知的花木兰是什么地方人,墓在何处,能说准的人就寥寥可数了。原来花木兰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氏,木兰园陵就建在万花山下。 她在“壮士十年归”时,路过洛阳、长安,看到当地农家种了许多美丽的牡丹,于是将种子采集后,亲手种于万花山上。她的家乡就在万花山。 花木兰为现商丘市虞城县营郭乡人。木兰本姓魏,名木兰,隋时募兵,木兰代父从军,名传四方,后人为纪念她,在其故里建木兰祠。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 35 公里营郭乡大周庄村。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祠内有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   花木兰家乡--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海拔六百米,初名"牛头山",南朝时,民间以山中多木兰树而称之为"木兰山"。相传为唐朝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山上还保留不少遗迹,有"唐花木兰将军之墓"碑。 《黄陂县志》称:“木兰耸翠,为黄陂县第一胜景。”木兰山旧名青狮岭,明中叶始更名梁兰山,正所谓:“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藉梁兰传。”其地在武汉东北70公里,黄陂县北30公里处,海拔581米,山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远望如一仰天吼狮。  相传隋朝代父从军之花木兰即诞生于此,其后花木兰破敌致胜,百战归来,终老故乡,享年90岁,葬于此山之北。唐代修有梁兰庙,后毁于元,明中叶重建旋毁。清初再建,更名木兰殿。  木兰殿前石雕将军坊,刻有“忠孝勇节”四字,殿内有花木兰不同神态之塑像三尊:一为立像,塑花木兰手牵明驼,奔赴战场;一为坐像,塑花木兰身披盔甲,百战归来;一为女儿像,塑花木兰婀娜多姿,仍是女儿身。神像上悬有“扫灭羌胡,功悬日月“匾额,殿内并有名家书写《木兰辞》全文。  木兰故里在虞城  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  《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明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 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 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清徐作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 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 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  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有个花木兰,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  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花木兰”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   至于木兰故里其他说,有的只凭一个传说,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黄河的大北边等,都是牵强附会,站不住脚的。  一是黄陂说。  一说“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完全是牵强附后。”宋〈太平环宇记〉载:“木兰山,黄陂县北六十里,旧木兰县,取此为名。”明嘉靖〈黄陂志〉也载:“木兰山,在县北七十里……传尝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这两处都说是因为有了木兰山,才取名为木兰县的,黄陂人说木兰为唐初人,就是说在有木兰之前许多年,早就有了木兰山,与木兰是无涉的。而〈汉阳府志〉记载的更清楚。说:“〈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这里,明白天误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说法。那么,当地的〈县志〉、〈府志〉都作了明确的否定,上述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二说“清代〈黄陂县志〉的记载最清楚。”清康熙〈黄陂志〉说:“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等。假如黄陂真有这位“代父西征”的将军,应当说她不是我们要论证的戎守河北、征战燕山的木兰将军了。略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从黄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陕西,过甘肃,或到达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战”,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着跨黄河、越黑山了。再说她身在祖国的大西北,怎么能听到“燕山胡骑声啾啾”呢?有的说,“西征”、“北征”可能是笔下误,其实不然,〈黄州府志〉、〈明一统志〉说到此事时,都是记载的“代父西征者”。决不会层层志书都“笔下误”。并且〈汉阳府志〉对黄陂旧志说法早就纠正说:“旧志谓‘山以古乐府所云代父从军之的木兰得名。木兰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贞观人。考之传籍,一无所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明确否定了黄坡旧志的不正确说法。  这是这个“考之传籍,一无所据”的女子,到了清同治时期,黄陂的修志者却用一个神话故事,把木兰从儿时到九十寿终写成了小传。该志说:“木兰将军,黄陂西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此将星也……久陷此山,今付汝家……二十年后,当显于世’遂妊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又说:“木兰儿时状貌端凝……为男子装,代父北征……易名朱烈贞……元师壮其言,选健卒五千与之,……合围突厥于阴山,遂大破其众,还朝策勋,除木兰尚书,木兰曰‘父母存亡未卜,愿乞归省”……木兰卸戎装,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寿九十,以疾终于家等。大家知道,神话故事只是启蒙儿童的读物,根本就没有参考的价值,写入志书已不严肃,怎么能当作历史依据呢? 三说“有杜牧诗为证。”黄陂说是杜牧到木兰山的木兰庙时所写。(未详有何证据)其实在那里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容。他的这首诗早已在虞城木兰祠碑林刻着,其诗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间从没有说起木兰故里的事,仅评此诗怎能证明其故里在黄州呢?   二是陕西说。  1、陕西说什么“木兰姓花,延安有万花山”。先看木兰怎样姓的花。木兰姓花,是通过戏剧、电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历史。自宋元以来争论最早的是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争。从未见那里说她姓过花。但到明代戏剧家徐渭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之之后,木兰就开始姓花了。〈木兰辞〉中木兰本无姓氏,可是作为戏剧人物出来,是要交代身世的,没姓不行。徐渭明白木兰得名于木兰花,于是移花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这是戏剧,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剧中,木兰就开始姓花了。因为是戏剧不是历史,原无纠正之必要。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又将此剧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进行演出,造成不小影响。解放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又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剧名直呼〈花木兰〉,常香玉带该剧赴朝慰问,后又到全国各地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在各地公演,一时风靡全国。从此“花木兰”成了全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巾帼英雄了。这时,谁要出来说木兰姓魏不姓花,马上会遭到众人的讽刺和嘲笑,说你是白痴,这就是人们误把戏剧人物当作历史人物,以讹传讹的结果。  2、说“有花木兰之墓碑出土”。在人们普遍误认为木兰姓花的情况下,有人就报道“花木兰之墓碑出土”。这道新闻。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上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又说“延安文联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真是活灵活现,若有其事。以此证明木兰故乡就在此处。这则报道看后实在令人费解。且问,那块“长满苍苔”的碑石,是什么朝代、谁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如果上书“花木兰之墓”字样,最早也早不过明嘉靖之前,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徐渭的“雌木兰从军”剧。即使有这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营廓屹立着,并且木兰的里居、姓氏、英迹都记载着一清二楚。那块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说明什么呢?再说,既然报道碑石“长满苍苔”,就证明露出地面(否则不会“长满苍苔”)。人们会问,这么一块露出地面的英雄纪念碑,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多少年来竟无一人发现?就连那块麦地的主人,耕来耙去也没见到?怎么却让那位文联干部“发现”了呢?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到〈水浒传〉中“排座次”时的那块“碣石呢”?   还有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有人曾报道:“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万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仅用一个“相传”的故事,而不摆出具体事实,就想证明木兰故乡在此地,怎能令人信服?   三是魏都说。  魏县在河北的邯郸南,在黄河大北边,那里如果有一位木兰代父从军,也不需要过黄河,否则他就南征,向中原去征伐了。  四是河北完县说。  〈完县志〉记的清楚,那里是木兰之父驻戎的地方,〈完县志〉明确指出,木兰魏氏,亳州人,并没说木兰是完县人既然是一个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那还是从文学里找答案吧。首先,花木兰是《木兰诗》里的主人公,而《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公元190-589),众所周知,妇女裹小脚是宋朝以后的事情,这中间相差了几百年。而且北朝的妇女因为生活在北方,性格也是颇为骁勇的,很多女子会骑马射箭,替父从军也不足为奇了。 。

热心网友

当然不裹啦,这风俗是南唐才开始的。

热心网友

我猜肯定没有

热心网友

并不一定说古代的人都裹小脚的,我记得朱元璋的老婆还是大脚呢

热心网友

裹脚,辨子,大烟枪旧中国的三大国粹.里傻二辨子功万夫莫敌,那花木兰就不会练小脚功?设想;花木兰跃马勒缰于阵前大声断喝:来将通名,三寸金莲不踢无名之辈!!嘿嘿...那锐利的脚尖踢过去....

热心网友

不用说最多那位说得没错我们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热心网友

laogedege 说了真多,我去过延安万花山的,是花木兰的故里,那女孩子自小不裹脚的。

热心网友

花木兰时还不兴裹脚,

热心网友

应该是贵族家庭的女人才是这样,因为穷苦人家的女人都要干活。

热心网友

她不怕吧.练过功夫的人不怕小脚.

热心网友

军营里总该洗脚吧,花木兰如果是小脚怎能瞒的了呢,那样也不会有以后的结局了

热心网友

古代妇女裹小脚应是从宋朝开始的,宋以前的妇女没有裹小脚,花木兰是宋朝以前的历史人物故事。

热心网友

不会

热心网友

裹足是清朝的事

热心网友

没有

热心网友

没有.

热心网友

应该没有吧。若是那样怎么会替夫出征呢?

热心网友

我想花木兰裹脚尚且不知,裹胸是肯定要的啦!呵呵!

热心网友

嗯,我也这样思考。说她不裹,她是生活在古代,说她是裹,她又怎么能行军打仗练武。最后,我认为她没有裹脚,因为历史上 她真的是行军打过仗,裹 了怎么行?所以我这样认为。

热心网友

古代妇女包括她吗?

热心网友

不用的吧

热心网友

我从百度搜了一下,据说,应起源于南唐.引文如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告诉我们,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对“弓鞋”痴迷的审美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将这种弓鞋用长长的布帛缠起来,以代替袜子。并在他的妃子?娘身上做试验,始行缠足之法,开创了中国女性缠足的记录。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缠足一事自唐代开始,起源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与大唐相距不远,况且,缠足起源于舞蹈一说的可信性也较之前者尤甚。或许李后主的?娘只是一个著名的缠足者,而非开创者? 而花木兰是南北朝时人,应还未裹脚.....

热心网友

不会。 我国妇女裹足从宋代开始,流行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花木兰的时代还没有妇女裹足的传统。附:花木兰的故事考证。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历史故事妇孺皆知,脍炙人口。可是,无人不知的花木兰是什么地方人,墓在何处,能说准的人就寥寥可数了。原来花木兰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氏,木兰园陵就建在万花山下。 她在“壮士十年归”时,路过洛阳、长安,看到当地农家种了许多美丽的牡丹,于是将种子采集后,亲手种于万花山上。她的家乡就在万花山。 花木兰为现商丘市虞城县营郭乡人。木兰本姓魏,名木兰,隋时募兵,木兰代父从军,名传四方,后人为纪念她,在其故里建木兰祠。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 35 公里营郭乡大周庄村。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祠内有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   花木兰家乡--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海拔六百米,初名"牛头山",南朝时,民间以山中多木兰树而称之为"木兰山"。相传为唐朝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山上还保留不少遗迹,有"唐花木兰将军之墓"碑。 《黄陂县志》称:“木兰耸翠,为黄陂县第一胜景。”木兰山旧名青狮岭,明中叶始更名梁兰山,正所谓:“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藉梁兰传。”其地在武汉东北70公里,黄陂县北30公里处,海拔581米,山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远望如一仰天吼狮。  相传隋朝代父从军之花木兰即诞生于此,其后花木兰破敌致胜,百战归来,终老故乡,享年90岁,葬于此山之北。唐代修有梁兰庙,后毁于元,明中叶重建旋毁。清初再建,更名木兰殿。  木兰殿前石雕将军坊,刻有“忠孝勇节”四字,殿内有花木兰不同神态之塑像三尊:一为立像,塑花木兰手牵明驼,奔赴战场;一为坐像,塑花木兰身披盔甲,百战归来;一为女儿像,塑花木兰婀娜多姿,仍是女儿身。神像上悬有“扫灭羌胡,功悬日月“匾额,殿内并有名家书写《木兰辞》全文。  木兰故里在虞城  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  《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明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 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 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清徐作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 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 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  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有个花木兰,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  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花木兰”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   至于木兰故里其他说,有的只凭一个传说,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黄河的大北边等,都是牵强附会,站不住脚的。  一是黄陂说。  一说“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完全是牵强附后。”宋〈太平环宇记〉载:“木兰山,黄陂县北六十里,旧木兰县,取此为名。”明嘉靖〈黄陂志〉也载:“木兰山,在县北七十里……传尝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这两处都说是因为有了木兰山,才取名为木兰县的,黄陂人说木兰为唐初人,就是说在有木兰之前许多年,早就有了木兰山,与木兰是无涉的。而〈汉阳府志〉记载的更清楚。说:“〈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这里,明白天误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说法。那么,当地的〈县志〉、〈府志〉都作了明确的否定,上述说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二说“清代〈黄陂县志〉的记载最清楚。”清康熙〈黄陂志〉说:“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等。假如黄陂真有这位“代父西征”的将军,应当说她不是我们要论证的戎守河北、征战燕山的木兰将军了。略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从黄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陕西,过甘肃,或到达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战”,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着跨黄河、越黑山了。再说她身在祖国的大西北,怎么能听到“燕山胡骑声啾啾”呢?有的说,“西征”、“北征”可能是笔下误,其实不然,〈黄州府志〉、〈明一统志〉说到此事时,都是记载的“代父西征者”。决不会层层志书都“笔下误”。并且〈汉阳府志〉对黄陂旧志说法早就纠正说:“旧志谓‘山以古乐府所云代父从军之的木兰得名。木兰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贞观人。考之传籍,一无所据。〈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明确否定了黄坡旧志的不正确说法。  这是这个“考之传籍,一无所据”的女子,到了清同治时期,黄陂的修志者却用一个神话故事,把木兰从儿时到九十寿终写成了小传。该志说:“木兰将军,黄陂西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此将星也……久陷此山,今付汝家……二十年后,当显于世’遂妊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又说:“木兰儿时状貌端凝……为男子装,代父北征……易名朱烈贞……元师壮其言,选健卒五千与之,……合围突厥于阴山,遂大破其众,还朝策勋,除木兰尚书,木兰曰‘父母存亡未卜,愿乞归省”……木兰卸戎装,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寿九十,以疾终于家等。大家知道,神话故事只是启蒙儿童的读物,根本就没有参考的价值,写入志书已不严肃,怎么能当作历史依据呢? 三说“有杜牧诗为证。”黄陂说是杜牧到木兰山的木兰庙时所写。(未详有何证据)其实在那里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容。他的这首诗早已在虞城木兰祠碑林刻着,其诗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间从没有说起木兰故里的事,仅评此诗怎能证明其故里在黄州呢?   二是陕西说。  1、陕西说什么“木兰姓花,延安有万花山”。先看木兰怎样姓的花。木兰姓花,是通过戏剧、电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历史。自宋元以来争论最早的是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争。从未见那里说她姓过花。但到明代戏剧家徐渭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之之后,木兰就开始姓花了。〈木兰辞〉中木兰本无姓氏,可是作为戏剧人物出来,是要交代身世的,没姓不行。徐渭明白木兰得名于木兰花,于是移花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这是戏剧,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剧中,木兰就开始姓花了。因为是戏剧不是历史,原无纠正之必要。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又将此剧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进行演出,造成不小影响。解放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又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剧名直呼〈花木兰〉,常香玉带该剧赴朝慰问,后又到全国各地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在各地公演,一时风靡全国。从此“花木兰”成了全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巾帼英雄了。这时,谁要出来说木兰姓魏不姓花,马上会遭到众人的讽刺和嘲笑,说你是白痴,这就是人们误把戏剧人物当作历史人物,以讹传讹的结果。  2、说“有花木兰之墓碑出土”。在人们普遍误认为木兰姓花的情况下,有人就报道“花木兰之墓碑出土”。这道新闻。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上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又说“延安文联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真是活灵活现,若有其事。以此证明木兰故乡就在此处。这则报道看后实在令人费解。且问,那块“长满苍苔”的碑石,是什么朝代、谁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如果上书“花木兰之墓”字样,最早也早不过明嘉靖之前,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徐渭的“雌木兰从军”剧。即使有这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营廓屹立着,并且木兰的里居、姓氏、英迹都记载着一清二楚。那块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说明什么呢?再说,既然报道碑石“长满苍苔”,就证明露出地面(否则不会“长满苍苔”)。人们会问,这么一块露出地面的英雄纪念碑,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多少年来竟无一人发现?就连那块麦地的主人,耕来耙去也没见到?怎么却让那位文联干部“发现”了呢?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到〈水浒传〉中“排座次”时的那块“碣石呢”?   还有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有人曾报道:“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万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仅用一个“相传”的故事,而不摆出具体事实,就想证明木兰故乡在此地,怎能令人信服?   三是魏都说。  魏县在河北的邯郸南,在黄河大北边,那里如果有一位木兰代父从军,也不需要过黄河,否则他就南征,向中原去征伐了。  四是河北完县说。  〈完县志〉记的清楚,那里是木兰之父驻戎的地方,〈完县志〉明确指出,木兰魏氏,亳州人,并没说木兰是完县人。

热心网友

应该要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