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不是
热心网友
*摘*古罗马将军在东方的影子--马超 喜欢三国的朋友,读到渭水大战,酣畅淋漓之余,想必对骁勇无敌的"锦马超"和他的西凉健儿印象深刻吧。当时的马超军团以一镇诸侯打得曹操割须弃袍,其战斗力之强有目共睹,鲜为人知的是这和马超军大量吸取了古罗马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是历史而不是演义了。我和北师大历史系的孙恭恂教授曾经就这个话题抵足夜话,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根据习凿齿记载,马超之军团,战法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骑兵,马超的军队则以步兵居多,但战斗力有时还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独特的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且看详述。第一。标枪历史上的马超军团不尚弓箭,而擅长使用长标,且以脱手长标为特色,对于密集的曹军往往产生一标连伤数人的杀伤效果(袁阔成的评书曾经吸取过这一点:"西凉小校的飞标带撒手的,嗖,嗖,可怜曹兵一标能穿三四个,象扎蛤蟆一样。")。这种脱手飞标实际上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枪,确切的说,就是斯巴达克斯和罗马军团死战时使用的兵器。它的枪身长(2。3米以上),自重大,杀伤力强,对于甲胄简陋的轻装军队(对弓箭有一定防御性)攻击力远胜弓箭。当时的战斗,连中数箭死战不退的场面时有所见,而中了西凉标枪者则立即失去战斗力。比之现代,就是枪榴弹与步枪子弹的区别。难怪曹军在渭水战斗中望风披靡。第二。军阵马超的军阵与众不同,前军是密集的盾牌兵防御部队,盾牌的强度和重量远超一般军队,对弓箭防护极佳。后方是使用长枪和标枪的攻击部队。整个军团摆成一个个互相镶嵌的方阵,与中原军队常用的整体型阵型不同,马超军阵摆成以后,各部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掩护,错落有致。使曹军赖以取胜的骑兵只能在阵型的边缘掠杀,无法形成有效的突破。同时,目标很大的骑兵还要随时遭到密集的标枪袭击。马超骑兵全是轻骑,配置与步兵分开,不作主力,而是为奇袭队使用,作战时擅长从步兵阵中突然杀出,因此实战中才有一举突袭曹军指挥部,逼得曹操跳水逃命的精彩战例。这样的军阵,正是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其他,马超军队受古罗马影响的地方还很多,比如瑕萌关之战的主将压阵徐徐退去,正是古罗马军队交替掩护撤退的绝招,马略和庞培的军队以此不止挫败过多少次蛮族的追击,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不免赞不绝口;进退之时,身为司令官的马超战斗位置总在面向敌军一侧的阵容前翼,和罗马统帅的位置相似;西凉军队的编制为部,比如韩遂部下为十部,一部约4000-5000名战士,正合古罗马一个军团的编制。以此计算,渭南之战马韩联军总人数在7-8万之间,也与历史比较相符。那么,远隔万里,马超军团从哪里学到的古罗马军事思想和技术呢?马超军团的特殊军事思想,和克拉苏残军在西域地区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渊源。谈到马超军团和古罗马的关系,要从斯巴达克斯大起义开始。这起波澜壮阔的奴隶大起义以军事天才斯巴达克斯战死台斯拉河畔而告终。击败斯巴达克斯的,就是以富有和贪婪而著称的古罗马前三雄之一,西西里总督克拉苏。前三雄的时代,凯撒和庞培虎视眈眈,老谋深算的克拉苏深知渔翁得利之三味,所以没有立即卷入罗马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是率军出征东方,准备通过征服所谓的蛮族获得威望,兵源和财富,并等待凯,庞两败俱伤的机会。克拉苏可算机智,唯一没想到的是身经百战的罗马军团却在和东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大败亏输。和飘忽剽悍的东方骑兵相比,罗马军团更要依赖大量的专业的物资实施作战,例如甲胄,武器,粮草等等,深入中亚草原的罗马军团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但是自负的克拉苏认为罗马军团凭借坚毅的精神和纪律性必将取胜。他显然低估了东方游牧民族视死如归又熟悉武器的特点(中国对匈奴也是一样)。结果,在帕提亚(大夏)草原的混战中,克拉苏和波斯的名王居鲁士一样惨败身死。但是克拉苏的部下并没有全军覆灭,他部下的第二军,第三军残部(罗马军制军团组成军),败回罗马,而第一军的部队被割断,只好向东方前进,它的统帅是克拉苏的儿子浦克琉。这支没有祖国的军队流浪东方,辗转之后一度成为匈奴的雇佣军。在汉征匈奴的战役中,匈奴军战败,这支善于摆"鱼鳞阵"的军队也被切断(也有说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适合罗马人的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当和汉朝军队接触的时候,即向汉朝的西域都护申请保护(还是欧洲的习惯)。当时的东汉政府相当开明,在西域都护班超的要求下,对这支文化迥异的军队给予了极为宽大的处理。东汉政府允许该军自行筑城驻扎,并为东汉保卫边防,相当于西方保护国的地位。罗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轩("罗马人"的音译)。这里,正是后来马超属地的中心地带。八十年代曾经在犁轩旧城出土了许多与罗马驻军有关的文物,包括将军法场的高大立柱,青铜的短剑等。当时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罗马人能够很好的生息,大部分人和当地人逐渐融合,只有很少的成员随同商队返回罗马,并报告了这支军队的最后命运。这支军队曾经参加过班超父子征伐西域的多次战役,其严谨的战斗风格和独特的战法与散漫的其他半开化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将其军事风格逐步渗透到了以西域都护府为主的汉军和当地地方军队之中。随着气候变迁,民族融合和汉末边防制度的崩坏,犁轩大约在公元2世纪废城,其人民星散,可能还有一部分西迁孓遗下来。如果您仔细看连环画中马超的画像,会发现他的盔甲和绝大多数将领都有点不一样,如果您再比较一下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和埃及艳后中安东尼的形象,就会发现 -- 马超的形象原来暗藏着古希腊罗马甲胄的影子。我写的这篇马超是一篇关于中西方交流的历史短文,应该是象谈西方人喝咖啡而我们喝茶一样,没有褒贬,而且考据也不那么严格,要是历史考试就可能不及格了。当时中西方交往中,中国对西欧的影响远胜对方,因此,象马超军团的故事才有历史的巨大吸引力。 马超,字孟起,公元175年生,扶风茂陵人。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父亲马肃,字子硕,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取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份之一的羌人血统。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曹操赞:“马超不减吕布之勇!”马超有部分血统是异族,他的勇武或许与这有关,就像吕布是蒙古人一样,而张飞是燕人,五虎上将中汉人可能也就是关羽、赵云而已。所以马超应该不是欧洲人的后裔!!!!!!!!!!!!!!!!!!!!! 。
热心网友
外貌和他的军阵,都是欧洲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