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我国上世纪初著名才人,在话剧、美术、音乐和文学上都有优秀表现。出家后名为弘一法师,也为佛教事业做了较大贡献。我想问的是,他当时出家为僧的具体心态变化,为什么要出家?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定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有非常敏感的心思和细腻的情怀,也一定是多情的人,为何多情的人反面也会如此无情?放得下一切情爱和牵挂,甚至是骨肉亲情?放得下自己的责任?把一切尘世的苦都留给亲人和妻子品尝?我本意不是想批评他,只是写着写着就不自觉流露出这种疑问,对佛执着?岂知不是对人无情?对佛痴情,岂知不是对至亲至爱冷情?以身边人的幸福为代价来追求更高的真知是不是合道的,是不是真正的幸福?我天性迟钝,无法理解李叔同的出家行为,很想请大家(特别是有佛有缘的人)分析他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最后他逝世前留下的“悲欣交集”如何理解?我总感觉他骨子里是极其多情的人,对不对?请给我感性的、具体的材料,请不要光复制网上的资料,请加入您自己对李叔同心态的了解和把握。谢谢大家。
热心网友
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红尘琐事的不屑,对佛文化的心灵向往,让他放弃在别人眼中幸福安逸的生活,拖离常人的生活轨迹,追求更高、更远、更深的人生境界。 他天才的头脑赋予了他超乎性凡俗的选择;同时也给他一颗善感的心,他可以适应没一种生活,可不是没一种生活都能留住他的心!!! 有一句话怎么说“....千帆过尽.....”,只有经历过才有比较,才更清楚想要什么,该追求什么,在追求的过程中当然要放弃一些东西,那怕不忍,不舍得,时间那有十全十美的事,懂得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没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在不断放弃,在不断的求新求异,只是他是旷世奇才,具有非凡的头脑,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他能放弃的我们放不下,我们也不敢去追求他那样的生活,更没有他们那么高的人生境界。 如果用我俗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他选择他喜欢!!!
热心网友
我在想,或许这种人的物质已经别无所求了,故需追求更高的精神上的追求吧!也不知道这对错与否?弘一法师大师在普莲堂时有一次向丁心镜、丁元成父子等人解释了出家之因和净峰之行。原来他在杭州任教时,因身有老病,一次暑假,到虎跑寺精读《金刚经》,看得入神时,竟不觉身体有病,精神也饱满,便萌发了礼佛的念头,终于在一九一八年出家为僧。又谈到他在泉州时,听传贯说过净峰寺风景幽雅,别具境界,又有清静的禅房可以入关,于是决定到净峰挂锡,准备终老于此! 此说的另一有力佐证材料是法师本人的自白:“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的,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那篇文章叫《断食的修养方法》,是夏丐尊在日本杂志上看到后推荐给大师的,没料到大师却当起真来,一步迈进了虎跑寺。其实早在一年前致刘质平书中,法师已露出心机:“不佞自知世寿不永,又以无始以来,罪业之深,故不得不赶紧修行。”应该说,这才是法师出家的动机与内因。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当世人皆为李叔同出家感到惋惜时,他的高足丰子恺却认为是好事不是坏事,是“出之幽谷,迁之乔木”。。
热心网友
那时国运日下,他报国无门,青年失意,遁入空门,后才领会佛法
热心网友
如果你要是能够弄明白李娜为什么出家,我想你就不难知道李叔同为什么出家了。
热心网友
出家即是佛.佛的心性,岂是凡人所能(所敢)猜度者?李叔同以其高傲尚且皈依佛门,必有顿悟之觉,只是我辈凡愚不察而已。呜呼!有人在前,高山仰止;庸人自庸可也,敢以己之庸度诸仙界耶?宁不自取侮辱乎?
热心网友
在李叔同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详细的叙述了他出家的过程。民国二年夏,他曾在西湖的广化寺住了几天,一次,和夏沔尊在湖心亭吃茶,夏说:“象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当时就觉得有意思。这是一个原因。民国五年夏,想断食治病,在虎跑寺断食后很欢喜。这又是一个原因。民国六年下半年,发心吃素,请经,请佛像,后来在灵隐寺出家。
热心网友
呵呵,毛主席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不妨你也试试,不过就算你去试试恐怕也感受不到了,现在的和尚跟过去的和尚真的是不一样了,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把我们都教育的狭隘了,一提出家、宗教就是什么颠倒的世界观在人脑里主观反映。其实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需要相当时间去认识的,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热心网友
不出家当和尚,怎么称得上是“聪明绝顶”啊!不要用我们凡夫俗子之心,去度超凡至尊大师之腹。
热心网友
花花公子与弘一法师,怎么是一个人?恐怕除了大师本人,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 我裁“为情所困”
热心网友
楼主出了一道难题,所以难,难就难在探索一位先辈的心理历程。小龙只好化繁为简,“王顾左右”了,别说我偷懒!清世祖(清开国皇帝)顺治帝,人称“一个想当和尚的皇帝”。比之李淑同如何?有过之,无不及。其丰功伟业世人称道,位及顶峰却偏偏抛国弃家遁入空门,为何?李淑同(弘一法师),一代才子,人所共仰,却偏偏别妻离子去做“苦行僧”,又为何?说他们是在“逃避”?肤浅!说他们是为“信仰”?肤浅!说他们是“透悟”人生?还是肤浅!于是,我糊涂了。他们本可以有更大的“贡献”,结局虽有不同,却偏偏都“返依”于“佛门”。这只能是我“佛”佛法无边的渡化吧。小龙浅薄,妄自菲薄先辈,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热心网友
一个文采风流四座倾的大富人家子弟突然一夜之间出了家,了无牵挂,青灯古佛相伴,最终成为我国近代佛教律宗大师,其心路历程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和知道。方中有道之人士、红尘多事之客自弘一大师问世以来,对此莫不众说纷纭,但其真相始终不为外人所知。无论是夏沔尊、丰子恺,还是其他许许多多的关注李叔同的人士均对此极为关注,试图解开谜团,找出主因,结果不得而知。我个人从来都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因果”,任何人为的主观推测、猜想和分析都不切实际,无法窥得本源。对于李叔同来说,没有红尘可以看破,也没有情场不得意需要以出家来逃避,可以说,李叔同就是李叔同;弘一大师就是弘一大师,原本如此而已!
热心网友
但凡是这样的奇人,就必有奇怪之事,不可用凡人之心理去揣测.这也是常人不能理解之所在.
热心网友
脱发!自卑!和尚都没头发!
热心网友
了无牵挂
热心网友
对于李叔同出家的缘由,姜丹书曾问过李叔同。在为大雄书局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师永怀录》所写的"传一"中姜丹书写到了他与李叔同的一段对话: 上人之将为僧也,余曾问之:"何所为?"曰:"无所为。"曰:"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则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将如何?" 姜丹书听了李叔同这般答语,便也无辞。他觉得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厌世,更非欺世,实在是由于参透了人生,飘然出世,正所谓返璞归真。
热心网友
看破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