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拍照新手怎样用数码相机才能拍到效果最好的相片呢?
热心网友
多练习,同时看一些摄影的理论文章。自己慢慢就有体会了。
热心网友
对于数码相机来讲,我将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分为三部分,即CCD、镜头和其他。1、CCD 其实把这块数码相机的心脏称作CCD并不正确,因为这只是图像传感器的三大技术之一(另两个是佳能数码单反广泛应用的CMOS和虽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但至今却只用在适马的两款非主流数码单反上的X3传感器)。我不想给出三种技术的详细解释,因为假如我把那些东西都抄过来编辑一定会杀了我,何况这也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如果大家有需要可以去色影无忌这样的专业摄影网站查询相关文章。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单就成像质量来讲,使用哪种技术并不重要(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消费级数码相机都使用CCD一种技术),象素数也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应该是图像传感器的面积。图像传感器的面积越大,则解像力越高,噪点越少。佳能300D只有600万像素但其成像质量却绝对超越具有800万像素的SONY F828,其关键就是300D使用APS胶片大小的图像传感器而F828的只有2/3英寸。二者究竟差多少因为我不记得APS胶片的具体大小所以无法量化,大家只要知道差距很大即可(确实忘了,哪位记得的帮我补充一下吧)。事实上图像传感器的面积也直接决定着相机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专业数码单反的价格一直高高在上的原因。再举一个例子,Canon D1(价格大约40000)和Nikon D2H(也要30000元)都只有400万像素,但其成像质量绝非消费级数码相机可比。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便携数码相机都以400万甚至500万像素为卖点,但细看下去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使用了1/1。8英寸(如Casio Z4和Canon Ixus 400)甚至1/2。5英寸(如SONY T1和Canon Ixus i)的CCD,自然其成像质量就会受很大影响。所以各位买家千万不要迷信像素数,在今天像素越高成像越好的论调是不能成立的。2、镜头 在消费级数码相机,如果大家指望从镜头本身的解像力或锐度上比较出个一二三来,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镜头都是固定不可换的,成像要受相机的其它部分影响),也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其差距也基本可以忽略);有意义的是镜头的参数,比如光学变焦倍数(这里不探讨数字变焦倍数,因为一来这不能算镜头指标,二来虽然其有一定应用价值,但稍有图像处理知识的人就能利用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实现所谓"数码变焦")和光圈值等。对于低于4000元的数码相机来说,大家完全可以只比较光学变焦倍数来权衡其镜头的能力,您不需要在镜头上为更多的事操心(包括光圈及其它)。对更贵一些的相机,只看变焦倍数就有些不够了。 想要选购所谓"准专业"数码相机的朋友,您在比较变焦倍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相机所覆盖的焦段,即在其镜头说明中的那个"相当于35mm相机XX mm-XX mm"的部分——前面的数字越小,说明该相机所配镜头的广角能力越强,这对于风光摄影尤为重要;后面的数字越大代表远摄能力越强,这对人像摄影、生态摄影等很重要。比如Olympus C5056WZ和Canon G5同为四倍光学变焦,但其镜头焦距却分别为27-110mm和35-140mm。因此此类相机的选择就要因需而定,毕竟镜头是不可换的,避免以后有需要时焦段不够,自己郁闷。再清晰一个概念,一般认为35mm焦距仅仅是广角端的起始焦距,只有广角端焦距小于35mm,该镜头才被认为覆盖了广角焦段。 至于光圈,则是另一个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参数。光圈直接影响到镜头的通光量,而通光量则会影响曝光程度——所以光圈越大,在通光量相同(即保证曝光相同)的情况下,就可以搭配更快的快门。在若拍摄环境的光照不足而又不能使用闪光灯(或是距离太远闪光灯无效),保证相片不糊掉的唯一办法就是使用更快的快门(当然用三脚架也可,不过我觉得时刻带着三脚架的同志……),同时为了保证正确的曝光就必须增大光圈(或者提高感光度,但有弊端,后面会提到),这时大光圈的镜头就显现出巨大的优势了。现在的准专业数码相机其光圈值的范围(以A-B表示,指广角端和远摄端的最大光圈分别为A和B)差距较大,比如Nikon E5700的光圈是2。8-4。2,而Canon G5则是2。0-3。0;这个差距是很大的,2。0和2。8在相同快门速度下通光量相差一倍,即拍摄同一场景,光圈2。8如果需要搭配1/30s快门来保证正确曝光,那么光圈2。0只需要1/60s快门就够了。总之一句话,相机镜头的最大光圈是越大越好。 再有就是镜头的近摄能力,这对于想要近距离拍摄花花草草,或是那些想摄静物用于平面设计的购买者很重要,不过这个没太多可说的,当然是越近越好啦!一般来说,如果最近对焦距离能达到5cm或更近,一般应用就OK了。 " 3、其它 除上述关键部件外,还有一些因素也能对成像质量造成影响。在这里我只讨论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即白平衡和感光度(ISO)。 白平衡就相当于显示器的色温调节,影响的是成像的色彩——白平衡做得越好,成像的色彩就越接近真实。现在相机的自动和预设白平衡做得都差不多,大多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效果最好,其他情况则不尽人意,所以比较这些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看相机有没有手动白平衡功能,否则无论什么情况都只能由相机自己来决定图像的色彩了。虽然后期利用图像处理软件也可以调整色调,但这个操作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和经验,一般用户很难应付。现在有或未来有高级需要的同志,请高度注意手动白平衡这一功能。一般价格超过5000元的相机都应该具备手动白平衡功能,否则这个相机就不要列入考虑范围了。 至于感光度(ISO)设定,则用处不小。大家都知道胶卷都标着ISO100、200、400等等,这就是指感光度。概括地说,感光度越高,其正确曝光所需要的通光量越小(即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和更快的快门速度),但相对的,其成像的颗粒越粗,即成像质量下降了。数码相机的感光度设定,也与之类似,只是当感光度增高后带来的图像质量下降不是颗粒增粗而是噪点增多。从已有的产品来看,所有准专业数码相机的ISO最高也只能开到400,更高的感光度因为噪点太过严重而根本不具实用价值;相对的,这一级别的相机也都提供了ISO400这一选择,再高的ISO则可认为是商家的炒作资本,我们也不要过分追究了。最低感光度也有比较价值,虽然不能认为感光度越低噪点就越轻(毕竟各厂商使用的CCD技术有差别),但在拍摄光照很强的场景而又不想使用高速快门的情况下(比如希望拍摄出夏天球场上球员的动感),较低的感光度就很有用了。比如Canon G5的ISO最低能到50,Nikon E5700是100,而Fujifilm S7000则只能低至160。 。
热心网友
我也是新手,说点我自己的学习经验。当然,我的目标不是专业摄影师,就是自己玩玩而已。先用自动档练习构图,构图不好,效果拍得再好都白搭。拍出来的照片研究自动档的各项参数,熟悉了什么情况下大概使用什么样的参数以后,用手动档(有全手动功能的相机最好),自己调节,同一个景可以根据自己感觉使用不同的参数组合,拍出来以后比较,积累经验。再就是有区分地拍,拍人、拍风景、拍静物、拍运动的物体差异很大的,总之多练吧,摄影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感觉。
热心网友
这个问题。。。太大了。起码先学一学摄影相关知识吧,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然后才能谈到“效果最好的照片”。摄影是一门很复杂的艺术,需要系统学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