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4 09:24:27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作者:杜文杜文在《海外的中国作家为何遭国人冷遇》一文中说: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可以比类的例子:听说中国人在翻译“豆腐”这个词上费了很大的工夫,麻辣豆腐译为“Spicyhot beancurd”(curd硬译就是凝乳),油豆腐就是“Oilybeancurd”,可是遇到“臭豆腐”呢?中国人觉得都写成beancurd着实让洋人小觑,于是就造了“tofu”这个词,臭豆腐译成“Stinkytofu”,虽说只是近似的音译,经过这样的改装,就连前面的“Stinky”(臭的)也散发出迷人的气味,这个“to”与“fu”奇妙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文化黑箱”,让人略去“石膏与大豆混合体”,从而让这个词变成了一种具有文化含量的“符号”,一种奇妙的“文化凝质”!正是因为你完全不知道它的“具体原料”,反而给西方人一个“文化想像”的空间,“黑箱”让你完全不必理会“结构”,又可以在想像里获得一种“功能性”的快感。他说的对吗?tofu是中国人造的词吗?

热心网友

不是

热心网友

有两种说法:1, 源自日语,tof2. 源自汉语拼音: tou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