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两条国界分别是文化国界和自然自然国界。
热心网友
垃圾,没有东边界
热心网友
两条国界分别是文化国界和自然自然国界。埃及与苏丹因为殖民统治留下来的红海地区的海拉伊卜地区近1万多平方公里的争端,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北纬22度线作为两国的分界线,却把当地两个分别横跨22度线的民族各切成了两半。为了把文化国界和自然国界都表示出来,就画出了两条国界。但你说的那个地区的实际控制界线是自然边界,所以自然国界就是实线,而文化国界就是虚线了。当然也有把文化国界画成实线而把自然国界画成虚线的。国界的类型按划分特征来看,可分为两种:文化国界和自然国界。国界稳定与否不在于划分国界的方法和依据,而在于有关国家对国界是否同意和尊重。文化国界 文化国界是以文化景观中的某个特征为依据,或者沿经纬线来划分的国界。在划界时,可以依据的特征如下。语言。在欧洲,语言长期以来就是识别民族特征的重要手段。例如,法国于17世纪、意大利和德国于19世纪分别成为统一的国家,主要就是靠语言的维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凡尔赛和会上,同盟国也是主要依据语言来划分新的国界和调整现有国界。凡尔赛和会还特别讨论了冲突频繁的巴尔干半岛国家间界线的划分。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国界基本与语言的分布重合。而在当时新出现的南斯拉夫(图“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分布”),则是讲多种斯拉夫语(包括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的居民集中的地方。宗教。宗教差异也曾被用来作为划分国界的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按宗教原则分成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和主要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两个独立国家。由于两教教徒原先在边缘地区呈混居状态,因此在划界后,国界两边的教徒曾大规模的搬迁。宗教在爱尔兰岛上国界的划分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南部26个县中,天主教徒在人口中约占95%,他们组成爱尔兰共和国。北部6个县以清教徒占多数,他们坚持留在联合王国内,称为北爱尔兰。几何形状。在原来没有国界或者国界不确定的新殖民地区,因为缺乏确定各国属地之间界线所需的资料,有关国家的国界多以经线或者纬线为界。这种几何形状的国界在地图上十分引人注目。纬线国界如埃及和苏丹之间(北纬22°)、加拿大和美国本土之间(北纬49°)(图“美加国界两侧的景观”)等。经线国界如埃及和利比亚之间(东经25°)、加拿大与美国阿拉斯加之间(西经141°)等。在非洲,很多国家间的国界是欧洲殖民历史的产物。当时的欧洲殖民帝国在谈判桌上相互讨价还价,在地图上简单地划定界线,毫不考虑殖民地人民的意愿,也不顾及各部族的实际分布范围,这给后来非洲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和部族冲突埋下了导火索。自然国界 山脉、河流、沼泽、森林和荒漠等自然特征,在地图上和地表都很明显,而且由于它们较为稳定,具有阻碍交往、便于防守等功能,往往被选择作为两国的国界。山脉。山区地形崎岖,难以通行,是天然的屏障。这里也很难开展农业活动,居民稀少。例如,瑞典和挪威之间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脉。在山区,一般以山脉的分水岭为界,如中国和巴基斯坦、中国和印度的西段国界以喀喇昆仑山脉的分水岭为界;或者以山脉一侧的山麓为界,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构成中国和印度的东段习惯国界。荒漠。和山脉一样,荒漠地区也难以通行,人烟稀少。在非洲和亚洲,荒漠通常被选作国界。在北非,除了乍得和利比亚之间外,撒哈拉沙漠是南北两侧国家间的一条稳定国界。水域。河流、湖泊、海洋和其他水体也是划界时经常被考虑的自然特征。水体作为国界具有容易辨认、相对稳定和便于防守的优点。例如,在河流宽度不大、不易航行的河段,多以河流中心线为界。在可通航的河段,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自然国界也是人为确定的,它需要得到相邻两国的认可,由有关国家以协议形式明确规定。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国界,有可能将同一民族分割到两个国度。作为国界划分依据的某些自然因素,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如分水岭的变动、河道的变迁(图“格兰德河河道的变迁”)等,这也给国界的确定带来了困难。国界的进退将影响到国家疆域的变化,国界和领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因此,国界问题和领土争端一直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两国国界的确定,先要通过谈判,达成并签署国界条约,然后在地图上划定界线,并在一定地区设立国界标志(如界碑、界墙、堡垒、栅栏等)。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有关国家观点相去甚远,领土要求互不让步,加上情报不足、地图不准确、地面崎岖等原因,勘界问题很多。
热心网友
埃及在苏丹北面,那有东段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