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正气亏为虚,邪气盛则实.

热心网友

中医的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指正气虚,指邪气实。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益法。1. 辨虚证必须结合?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

热心网友

中医的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指正气虚,指邪气实。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益法。1. 辨虚证必须结合?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3. 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二、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注意:1. 辨实证也要结合?体脏腑及气血、阴阳,以便指导治疗。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2. “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3. 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三、虚实夹杂:临床上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等虚实来杂的情况,如同硬变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体已虚(正气虚),但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在治疗上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疗方法。摘自:

热心网友

当人体受到六淫,七情的侵犯生病时,正气亏乏为虚,邪气亢盛为实,然病中又分标本,此时又分标本的虚实,所以中医的虚实又应以人体的整个机能上来判断,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概念,因此又必须以五脏六腑,阴阳,气血来判断虚实.

热心网友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主要以正邪的盛衰消长为判断的依据。

热心网友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胜衰和病邪的消长。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疾病,治疗时要用补法。当行实,邪实所导致的病变,则用泻,当然也有虚中有实,是中有虚,可采用先补后泻或者先泻后补。

热心网友

我也很想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