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我想知道这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出自何处?提倡的用意是什么?

热心网友

三纲五常 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董仲舒 公元前179 - 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 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按现有文字记述应起于夏禹时期,而以社会思想文化强调其作用的重要性则始于孔子的终身致力而为,然后是孟、荀、董、程、朱的发展丰富和经院形式地实践演绎。。

热心网友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热心网友

关于"五常",有多种说法,你们都没有讲清楚.

热心网友

强啊!偶真是惭愧啊!

热心网友

不愧为强者 我怎么都不知道??

热心网友

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