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1星期了吧,16个月的儿子白天有些尿频,晚上正常。白天的时候,只要没有玩的东西,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大概半个多小时尿一次,尿量很少,每次尿完的时候总会拿脚丫去踩,而且还呵呵的笑。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就不会这样子。不过他还经常要抓小屁屁,不知道是不是感染之类的,还是觉得好玩才频繁的尿尿。请求帮助。
热心网友
家长莫急孩子尿频 神经性尿频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每天排尿的次数增加而无尿量增加,尿常规检查正常,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每天6—8次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入睡后,尿频完全消失。白天玩心爱的玩具、看喜爱的电视时,尿频明显减轻。常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尿频明显加重。 神经性尿频患儿的排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疾病,膀胱容量正常,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也健全。主要的原因是小儿的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尚较差,而且这一功能最脆弱、最易受损,这是小儿易患本病的内在原因。受惊吓、精神紧张使神经功能失调,常导致本病的发生。往往由于家庭成员的突然死亡、变换环境(如新入托儿所、幼儿园、上学和住院等)、突然离开父母、害怕打针和考试等急性紧张或焦虑所诱发。此外,液体摄入量过多和使用利尿药物,如咖啡因、茶碱类等,也可引起尿频。 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不同太紧张。应该耐心诱导,告诉孩子,他们是健康的,尿频的症状很快会好的,以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应鼓励患儿说出引起他烦恼的心事。家长对学龄儿童的教育要耐心、不要打骂、训斥。幼儿园和托儿所的老师对新入托、新入园的小朋友,要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上课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对尿频的患儿要多加理解,不可不让他们小便。平时对患儿要多加安慰,要把患儿的注意力分散到别的活动(如玩具、图书)上去。 家长应鼓励患儿在想尿时候,用毅力忍一下,将两次排尿间隙时间尽可能延长,以减少排尿的次数。并记录每天两次排尿间隙的最长时间,如有进步,给予奖励。医生的信心和鼓励,会使患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患儿在治疗后数日内,会神奇般地被治愈。同时京应使用阿托品,它可使膀胱的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增加膀胱蓄尿量,减少排尿次数。此外,也可使用氯丙咪嗪进行治疗。 建议加强排尿训练,让孩子自己上厕所或坐盆。去医院做系统检查,排除包皮炎、感染、肾病等器质性异常。家长过度紧张、性急,或是为了避免尿床而经常性地催促、提醒孩子去上厕所,也可以导致孩子产生了一种叫“精神性尿频”的病。 。
热心网友
原来有这么多学问呀。
热心网友
我认为你的孩子上火的可能性比较的大,我孩子小时候也这样过,也是差不多在这个季节,因为夏秋季容易上火,如不放心,去医院看看也行。但我们是多喝水去火,慢慢就好了,不太要紧的。
热心网友
同意楼上的,但也要注意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是不是坐在地上或者不洁的东西上了;另外,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不要让别的孩子摸你家宝宝的小JJ。
热心网友
小儿老想“尿尿”,即尿频现象,有的家长非常紧张,整天忧心忡忡;有些家长则不以为然,从不去医院作任何检查,其实这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知道:小儿老想“尿尿”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属于生理现象,家长应作具体分析,尤其是小婴儿,他们之所以排尿次数增多,主要和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内热能产生增加,水代谢活跃有关,加上小儿膀胱容积较小,排尿次数自然就会相应增加。细心的父母也许会发现,正常小婴儿每天排尿次数有时可达15次之多,幼儿期约10次左右,学龄期儿童每天也可达6—7次,同时,环境温度、饮水量以及每个孩子不同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对排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不能一概而论。 当然,透过小儿老想“尿尿”的现象,我们对许多疾病却不能视而不见。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尿路感染无疑是引起小儿尿频最常见的原因,这是由小婴儿泌尿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的,例如男孩包茎的存在,女孩尿道短而宽易受粪便污染等因素……,一旦尿道受到炎症的刺激,就可使机体的尿意中枢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导致尿频现象,而部分小孩还可因先天性畸形的存在,如膀胱内结石、异物、憩室等机械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尿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孩这一特殊年龄常不能自诉,家长一旦疏忽了小孩尿频、尿急症状,使尿路感染得以反复、复发,则很可能造成病原菌的上行性感染而铸成大错。据来之于国外文献的报道:儿童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28%、成人期终末期肾衰的12%都来源于慢性肾盂肾炎,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幼儿期未经治愈的尿路感染。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视小儿尿频现象,及早去医院作一些尿常规方面的相关检测,明确疾病的诊断并给予有效的防范和干预,对家长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和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