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习中医学有什么特别的技能要求吗?
热心网友
前景不怎么样!要求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临床动手能力强!
热心网友
国人当自强!!!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特色,还是前景光明的!
热心网友
jo1130:您好! 我试着回答。政策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中草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吴仪副总理曾经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为人类防病治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新世纪的中医药面...
热心网友
jo1130:您好! 我试着回答。政策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中草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吴仪副总理曾经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为人类防病治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的增多,预防保健需求的增长,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为中医药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别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要不断的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要面向需求、面向临床、面向生产实践,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名院、名科、名医和名厂、名店、名药等文章做大,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历史作用方面: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颐养天年,均在位60年。他们一生中征战南北,日理万机,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多有建树,是有名的健康长寿的皇帝,令人叹服。两位皇帝健康长寿的原因,除了博览群书,陶冶情操,习武射猎,强健身体,起居节制,修身养性之外,宫廷的保健医学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的中医药学和养生学在康乾盛世已经达到了高峰,保健方术流行于宫廷与社会上层,其中优秀的配方和方法行之有效,是中华民族繁延昌盛的法宝,是大自然相生相克《本草纲目》的植物精素。以名贵中药为仙草,在“预防”和“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健康与疾病抗争的源泉和宝藏,称之为国宝。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我现在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难经经释》、《徐大椿医学文集》的第四代传人徐修信教授学习。我喜欢中医的为人和德“弘国医文化,探国药精髓,汇宫民妙方,集绝技芳菲”。 国医国药要为世界人民服务。在国外西医很是发达,为什么外国人偏偏相信中医,国医国药大受欢迎呢? 什么道理:①西药里60%是化学成份,没有营养;②国医国药讲究阴阳平衡、营养平衡、电荷平衡、免疫力平衡……;③国医国药选择《本草》植物能做到“药食同源”、安全,老少皆宜,且不用注明副作用,因为明摆着无毒嘛!;④中药房里是不允许随意出售有毒的草药,中医必须不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您说是不是很安全啊;⑤国医国药的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原则是完善的,用药禁忌“忌口”是再清楚不过的,西药不如中药明确,化学的东西不能被细胞吸收,留存于体内就是副作用,除伤肝、伤肾外,连续服用的成瘾性、依赖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治心脑血管病不用扩血管药;治高血压病不用降压药;治糖尿病不用降糖药;《难经经释》就是解决疑难杂症的中医专著,我们没有否认西医的意思,只声明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医国药能解决。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为国医国药走向世界。 徐氏家族医德教育,是中医的代表:医德教育为历代徐氏家族行医重视,行医必须具有的道德修养,教育后人,医德规范为: (一)不图名利;(二)急病人所急;(三)贫富一视同仁;(四)珍重人的生命;(五)谦虚谨慎,互相学习。1.祖国的中医药,是几亿人经过五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著名的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对于“用药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阐释。背着药箱的国医同时背着被医者的生命,因此,他俨然是战场上的大将军,当然能自豪地说上一句:“用药如用兵”。 2.说来真是形象得很,身体染了病灶,如同被敌人觊觎已久的领土暂时被敌人占据,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复领土主权,用兵用不好,不仅收不回领土,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对生命体而言,自然是该寿终正寝了。 徐教授1970年学习西医,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取得中西医双资格证书。通过多年临床与科研的反复实践和探索,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类风湿、肿瘤等疑难顽症的研究治疗上造诣颇深,曾使上千例患者得以康复,几十年来,硕果累累,誉满中华。 有疑难杂病可以问我,胜过怀疑祖国国医国药的出路! 金婆婆
热心网友
我是某中医学院毕业的,虽然通过家里找到了工作,但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中医只能考中医的执业医师,而且只能在中医科室执业,否则就是超范围执业,医院将受到处罚,而且出现事故不算医疗事故,不受法律保护,按非法行医算。但现在各个医院中医科室一个是没有患者,再一个现在中医科室大夫比患者还多,根本不需要人。例外,中医本科毕业不能考西医的硕士研究生,中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一样找不到工作,不如一个普通的西医临床本科生。...
热心网友
我是某中医学院毕业的,虽然通过家里找到了工作,但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中医只能考中医的执业医师,而且只能在中医科室执业,否则就是超范围执业,医院将受到处罚,而且出现事故不算医疗事故,不受法律保护,按非法行医算。但现在各个医院中医科室一个是没有患者,再一个现在中医科室大夫比患者还多,根本不需要人。例外,中医本科毕业不能考西医的硕士研究生,中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一样找不到工作,不如一个普通的西医临床本科生。所以学习中医是在目前看来是一个死胡同!如果自己干可能还有一点点出路。所以我奉劝要考大学的学子们:一定不要考中医院校,不要听别人说祖国医学怎么怎么好,她不是不好,只是社会的大环境不允许她发展~~~
热心网友
由于西医的副作用及对跌打损伤,疑难杂症的模棱两可,人们偏向中医的愿望逐渐加强,问题是中药汤的加工比较麻烦,是造成它迅速推广的障碍,因此,必须改进中药制剂的方法,现代人自己加工中药认为麻烦,所以都希望医院能给予他们的是汤药而不是中草药。其实是中医学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现在的中医院经常都是排队候症,特别是名中医,更是排期候症。又有敢说它前途迷茫?
热心网友
我相信中医将来的地位会占会重要的地位的,你没发现今几年,发展中医中药的特别多,就连艾滋病也都试着用中药提取有效成份.在大学学中医,讲究的是认真学习,多问,多听,用灵活的思想去理解中医.中医的基础理论的应详细理解,领会贯通.毕业后再加上实践经验.
热心网友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不愧为蒲辅周老先生的传人,我们这些中医人深感中医事业后继无人,中医眼看着被韩国、日本等国当成宝贝,而我们却跟在西医屁股后面跑,很是痛心!也许几年以后,我们要到这些国家去学中医。国家中医管理部门为啥不根据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特点,来制定发展中医的政策?现在许多所谓的中医专家挂羊头买狗肉,以中医名义出名,却连中医为何物都不知道,只顾着钻钱眼,这难道不是中医的耻辱吗?尤其是一些中医博士...
热心网友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不愧为蒲辅周老先生的传人,我们这些中医人深感中医事业后继无人,中医眼看着被韩国、日本等国当成宝贝,而我们却跟在西医屁股后面跑,很是痛心!也许几年以后,我们要到这些国家去学中医。国家中医管理部门为啥不根据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特点,来制定发展中医的政策?现在许多所谓的中医专家挂羊头买狗肉,以中医名义出名,却连中医为何物都不知道,只顾着钻钱眼,这难道不是中医的耻辱吗?尤其是一些中医博士,根本不知道中医经典,也不屑去学,并斥之为不科学,把中医肢解的七零八落,胡乱编些所谓的科研混成专家,当上学科带头人,成为中医学术界的权威人士。如果让这些人来发展中医,中医危矣!可是象李可这样的中医大家有啥荣誉给了他们,按现行标准连职称都晋不上。这样的体制,谁还去学中医?因为学中医就等于晋不上职称、拿不到工资,也就不能养家糊口,更谈不上发展中医事业。
热心网友
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四川省梓潼县中医院 蒲志孝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个春秋,受我的父亲蒲辅周的影响,对中医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目前中医面临的问题使我忧心忡忡,后继乏人乏术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我的家乡梓潼县,号称“中医之乡”,但是在县以下,现在几乎找不到纯操中医业务的了,医生治病多用西药,兼用一点中药,这些人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都不甚了了。在县级中医院...
热心网友
中医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四川省梓潼县中医院 蒲志孝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个春秋,受我的父亲蒲辅周的影响,对中医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目前中医面临的问题使我忧心忡忡,后继乏人乏术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我的家乡梓潼县,号称“中医之乡”,但是在县以下,现在几乎找不到纯操中医业务的了,医生治病多用西药,兼用一点中药,这些人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都不甚了了。在县级中医院,能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者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是开个中药方又另开一个西药方。比如对一个感冒发烧病人,中药方开个麻杏石甘汤或银翘散加减之类,另外开个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类药或注射或输液。为什么这么做?一是对中医学术不自信,运用中医手段治病没有把握,为了保险,二是为了增加收入——中药处方最多不过几十元钱,难以维持生计。 一位县人民医院院长曾对我说:“我们西医比你们中医强,我们不要什么政策扶持,而你们中医要靠政策来扶持。”的确,中医政策是党和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但中医为什么仍每况愈下?这里面有多种因素。 2000年以来我多次赴京,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青年中医有些接触。这些青年都非常热爱中医事业,但是都感到搞中医前途渺茫,有的打算改行挣了钱,有了经济基础再来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近几年,接触北京的青年中医,看到基层的中医状况,感到中医的路越走越窄,中医力量在萎缩,真正技术过硬、能挑重担的中医越来越少。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这些年来,政府为振兴中医也做了不少工作,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导致中医队伍离心、萎缩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个简单答案是:搞中医挣不到钱。 在市场经济社会,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我记得2003年健康报曾登过一篇名为《土鸡蛋为何卖不出好价钱?》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中医人员的强烈共鸣,抓住了要害。可是,后面就没有下文了。目前的情况是药贵、医贱,西医靠设备、靠新技术和药品的不断更新,虽然医疗收费偏低,但化验费、检查费和西药的价格高,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中医则不一样,中医一直定位于简便验廉,很多流传下来的成药疗效可靠,配方固定,且价格常年稳定。而一个好中医并不需要很多额外的检查,主要依靠望、闻、问、切来诊断。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大量为科室、为医院创造效益,造成中医科室的萎缩。从事传统中医的人员收入远低于同等水平西医,也远低于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开中药处方是既费力又不讨好,于是很多人转头多开些成药和检查以提高收入。 有些人把中医今天的困难局面归结为中医教育的失败,我个人认为中医教育的问题相当严重,但根本的原因却不在教育。由于教育是为社会需求服务,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以销定产”,而不是“以产定销”,经济是基础,在现行政策下,中医不能创造很多的经济效益,在这里经济杠杆就起到无形的调节作用,由于市场——医院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向更多的需求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西医为主,因此决定了教育的方向转为以西医为主。对于现代人,中医理论难以理解,学好中医不比学好西医省力,而且学成后难以见到经济效益,造成学习中医的学生转而重视学习西医基础,从而变成一个开中药的西医,造成中医从业人员素质的下降以致流失。 必须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发展中医 医疗技术卖不上价,医疗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这样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临床中医的积极性,并且危及到中医的生存。在收费中体现临床医生的劳动价值,对中医显得更为重要。以前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是草,用得好是宝。”没有了好的中医,再好的中药也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发展中药产业而不注重真正的中医的培养,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废医存药,久而久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的经验最后体现就是一张处方,一个医生也许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毕生的精力才能真正研究出疗效较好的处方,用于临床可以收到很大的社会效益。可是个人得到的却微乎其微,这极大地挫伤了真正潜心研究中医者的积极性,造成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东西大行其道。认定有真才实学的医生,给予相应的社会承认及适当的经济上的鼓励,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进步,而惟学历论、惟科研论,忽视中医临床能力的评价,只能多出一些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这种导向无疑对中医队伍的损害是巨大的。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临床医生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把临床医生的点滴经验集中起来,再在有条件的院校加以整理、提高、升华,再用于指导实践,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这些年来,为了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投入与产出是不相应的,这与某种程度上违背中医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关系,中医不同于其他现代科学,很难用发展其他学科的方法来发展中医。有人形容现在用西医的规矩来管理中医,就像让神甫来管和尚一样。中医来源于民间,是个体诊疗,应当在具备执业资格的情况下鼓励用纯中医的方法个体开业,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有利于在实践中发展中医。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一切有利于中医保持临床疗效的行为均应得到鼓励,如师徒传承制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在临床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允许中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制药,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等等。 如何发展中医理论 中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数实践证明中医是科学的。然而中医发展却十分缓慢,症结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中医侧重于个人的经验积累,理论比较宏观,学派之间交流不够,是一种小生产的形式。中医发展中应当打破学派间的门户之见,加强交流,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又是最直接的认证方法,但是在临床中遇到无证可辨时,适当参考现代医学的检验数据可以帮助认病,提高疗效。如果还是一味强调纯、传统,再在故纸堆里找老祖宗的只言片语,将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不是说不遵经,相反要重视经典。应当以学习经典的原则精神为主,更要与临床实践结合。即一切的理论学习、发展必须以能够为临床服务、提高临床疗效为惟一的目的。 内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医经典,是因为吸收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物候……各个学科最先进的理论,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从《内经》、《伤寒》到民国,中医的理论都在不断地充实、发展。有些医家如叶天士、吴鞠通不是曾经也被指责背离了《内经》、《伤寒》,而今的结论如何?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医也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