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据汉代出土建筑复原看,明堂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很符合它的包纳天地的身分。我找到的这张图是汉代长安明堂辟雍的复原图。

热心网友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 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心想学古时候帝王的样子,做出一番事业,流芳百世。这天,他学着三皇五帝巡狩泰山的架势,浩浩荡荡来到东岳泰山。山上有古时明堂的一处遗址,他见了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但是,文武百官没有一个知道明堂是什么样儿,应该怎么造。一直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这本书里,才记了齐宣王建明堂的事。当时,明堂的建造已很不流行,齐宣王建明堂就遭到许多人反对。 到了唐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由于“明堂者王者之堂”,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让人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不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面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是清水环绕,空中有响履木铺成的复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武则天看了很高兴,准备照此动工。大臣刘允沦见这么一搞,劳命伤财,于国无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要她注意:那人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里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这些都是子虚乌有,胡说八道!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那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 这事流传出去,就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作“搞什么明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明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明堂经”也给说成是“名堂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