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阴山:横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不等。呼和浩特地区地处阴山腹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在此设“云中郡”。隋唐时期这里叫“白道川”,为拒匈奴,唐时曾在此设置“云中都督府”,并在今托克托县县城附近筑“东受降城”,在云中一带设立“云中都护府”以统辖云中、定襄(今山西境内)等都督府。 关于龙城下面有此一说,在下觉得颇有道理。“龙城飞将”释义辨真 王沛   《出塞》一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初中语文教科书注释为   假使有李广那样的名将……但,只要;龙城,指卢龙镇 (在现在   河北省);飞将,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 称他为“飞将 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对“龙城”的解释,细细斟酌,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龙城”若为地名,则为“飞将”修饰语,也可以说是“飞将”之出生地或大显威名、且驻守过很长时间的地方,也就是说“飞将”是“龙城”的,而“卢龙镇”和“右北平郡”并非同一个地方。且“龙城”是否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卢龙镇也尚存疑问。查阅《唐诗字词大辞典》,“龙城”释为:“龙城,古城名,又名黄龙城等,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又《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 将,逐得燕 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   如此看来,李广出生地既非河北卢龙镇亦非辽宁朝阳,这是疑问之一.除此,李广长期驻守的地方是否是“右北平”呢?且再看《史记·李将军列传》: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此后李广又转为“未央卫尉”,后“家居数岁”,因“匈 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此时即谓:“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不过,李广也未在右北平驻守至老,史载:他又被“召代建为郎中令”;“元狩四年,从大将军青击匈奴”。   综上,从诗句内部语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和语词涉及的历史资料考辨,“龙城”的解释显然不能成立,那么,其真义究竟是什么呢?   我国古诗词素来以精炼含蓄著称,有限字眼表达无尽的意义,往往“典故”百出,意蕴无穷,在此,“龙城飞将”也正是典故的运用。   龙城:本指汉代匈奴于夏季祭天地祖先的地方,后喻指北方边族 集居之地或 塞外边远的地方。典出《史记·匈奴列传》:“岁正月, 诸长小会单于庭,祠。 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又索隐:“《汉书》作龙城,亦做茏城。”   飞将:本指汉代名将李广威震凶奴,被称为“汉之飞将军”,后 喻指勇猛善战、威名远扬的将领。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 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 北平。”   “龙城飞将”则典故连用,指能威慑北方边地的勇猛将领。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大意也应为:只要能让(象李广那样)威慑北方边地的勇猛将领在世…… 。

热心网友

阴山:横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不等。呼和浩特地区地处阴山腹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在此设“云中郡”。隋唐时期这里叫“白道川”,为拒匈奴,唐时曾在此设置“云中都督府”,并在今托克托县县城附近筑“东受降城”,在云中一带设立“云中都护府”以统辖云中、定襄(今山西境内)等都督府。

热心网友

阴山,横亘于祖国北方内蒙古中部。它东起大马群山,西至河套地区的狼山,全长1200公里,这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地方。

热心网友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阴山: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热心网友

强烈支持前面

热心网友

同意一楼的说法!

热心网友

龙城:或曰匈奴祭天之处,其帮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又一说即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